城市医联体让市民家门口放心看病

30.03.2015  06:10
不少居民来荷叶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输液

  合肥市深化医改方案中提出,到2017年基本形成分级诊疗制度,达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但是,居民对于在社区医院看病还是存在种种疑虑,3月27日,记者随机在合肥街头调查了部分市民,收集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合肥市医改方面人士及社区医院负责人。

   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行吗?

  城市医联体化解担忧

  合肥市卫生局相关人士介绍,该市将以市区三级医院为龙头,与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城市医联体,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康复治疗。

  另外,结合家庭医生、健康档案等,社区医生可以对某一个居民长期的健康状况、各项指标等对比后进行评判,如果是普通疾病,在社区就可以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以及时转诊到大医院。

  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永峰介说:“就拿我们中心来讲,对于普通的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等,医生的诊察和治疗都没有问题,而且费用比大医院便宜得多。”

   怎么判断大病还是小病?

  社区医生能够“代劳”

  在街头调查时,有市民问: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可生病的时候,我怎么知道得的是大病还是小病?

  对此,医改方面人士介绍,急诊类的病人肯定得进大医院,比如:突然晕厥、孕妇大出血、车祸骨折等等。

  但是,如果一名女性突然晕厥进了大医院,检查结果仅仅是贫血或者血糖低,需要慢慢调养,这时就不需要继续留在大医院,而应转诊到社区医院。“其实,判断非突发性疾病究竟是大病还是小病,还应由社区医生来干。”

  社区医生在询问病史上有充足的时间、对慢性病和多发病有足够的经验、对患者的健康档案等也有第一手资料,有条件诊断出是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是需要转诊到大医院的大病。

   社区医院能看到好医生吗?

  社区医院不缺“能人好手”

  对于好医生的判断究竟是什么?比如一位脑中风行动不便的患者,即使再知名的医生还不可能一夜之间使其健步如飞,但一位普通的社区医生通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针灸等治疗,就可以缓解其症状,甚至使其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

  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永峰主任说:“大家心目中的好医生仅仅局限于大医院的专家。 ”对此,目前合肥市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对应的三甲医院作为技术后盾,提高了社区医生的水平,如: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应的是安医一附院、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应的是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每个星期,大医院都安排不同的专家定期到社区来坐诊,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家门诊。

  但是,合肥市医改方面人士认为:“短期来看,可以借助专家医生的名气和信任,引导患者到社区医院看病,起到分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对专家医生资源的浪费。”这位人士举了一个例子:省立医院一位内科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了半天时间,近30位患者都是感冒、发烧等普通呼吸道疾病,而省立医院里的重症患者却不得不等着。

   社区医生会不会推诿?

  能看好的病人不会推

  有市民对社区医生的“把关人”身份产生质疑:社区医生会不会为了推卸责任,无论病情如何,把患者全部“转诊”到大医院?

  合肥市卫生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医改取消了社区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也即是说,在目前实行药品零差率的基础上,医生将可以通过诊察和治疗提高自己的收入,多劳多得。与此同时,还将从医学技术角度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合理性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依据对患者的检查结果,看社区医生的处理是否正确。

  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全科医生说,作为一个医生,也不会把自己能治好的患者推到大医院。

   社区医院看病医保能报销吗?

  基层医院报销比例高

  从医保对患者住院的报销比例看,基层医院比大医院能报销更多,以合肥市三县新农合的报销看,在县级医院住院可以报销60%左右,而到了大医院,报销比例只有35%左右。

  此次医改提出制定常见病种入院、出院标准、转诊办法和医保支付办法,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起付线与报销比例。优先诊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提高报销比例,未经基层首诊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非急诊患者,降低报销比例。

   家门口会出现看病难吗?

  目前患者不需排长队

  会不会出现在家门口看病也会排长队的现象?对此,合肥市卫生局相关人士表示,短时间内不会。目前,合肥市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主要集中在上午10点之前,社区医护人员下午的任务则是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护理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从现在社区医生的工作量来看,基本医疗还有承载更多患者的拓展空间,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看病难。

  不过,现在合肥市少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个别医生由于“技术水平好、看病态度好”受到社区居民的“热捧”,看病也需要排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