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建房屋须抗6级地震 城乡老旧房屋将逐步改造

28.04.2015  11:12

地震科普馆内的地动仪备受大家关注。

4月27日,本报读者在地震台观看深井下的仪器。

尼泊尔地震牵动世界神经,伤亡人数仍在更新。强震面前,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地震究竟如何监测?能否预知?地震部门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地震袭来该如何应对?昨天,本报联合省地震局共同主办的“地震探秘之旅”正式开启,读者走进省地震局、大蜀山地震监测台以及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一探究竟。

预测:在世界范围内仍是道难题

老鼠满街跑,牲畜不进圈,井水冒气泡,天上云分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或许更多停留在对自然环境及动物的异常反应上,这些异象在地震监测中究竟靠不靠谱?

“并非所有地震都有明显前兆,换句话说,即使有,目前也很难精确捕捉到。”活动开始前,省地震局宣教中心有关负责人就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地震知识。

然而,我国对于地震的成功预报并非没有先例。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就因科学家发出预报并由国家发出临震提醒,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后,“海城经验”被当做地震预报的衡量标尺广为流传。

“海城地震之所以能提前监测并预警,与震前发生的高密度小震有很大关系,专家们在及时对地震频次和地震波变化进行充分分析后,推断出有可能发生大震,这仅仅是一个特例。”省地震局专家指出,受地质结构复杂等因素制约,地震预测在世界范围内仍是道难题,目前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也仅停留在“盲人摸象”阶段,很难做到准确预报。

去年十月,我省金寨曾出现一日十震的罕见震情,经国家地震局及省地震局专家调研会商,认为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省地震局专家表示,地震预测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凭经验,而是靠精密的科学仪器捕捉大地“脉搏”并通过人工及自动分析,同时参考当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概率综合会商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