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资源 “差学校”也能拥有“好老师”

22.10.2015  05:35

   名校“连锁”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不久前,合肥市包河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合肥师范附小等6个教育集团和南园学校1个学区联盟,集团内所有学校共享课程、师资、管理、文化等资源,区域内师生实行“走校上课”。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择校热”“挑名师”等现象得到遏制。

  通过名校办分校、托管办学、集团办学等方式与薄弱学校进行捆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名校的帮扶作用,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最终带动薄弱学校发展,这是我省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措施,并且已经取得较好成效。 同在合肥市的庐阳区2008年开始专门设立“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经费,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对薄弱乡镇学校设施设备的购置和维修改造;同时整合城郊一些薄弱小学,规划老城区名校布局,把一部分名校整体迁移到城乡结合部,全面扩张优势教育资源。目前,采用“名校+分校、名校+乡校、名校+新校”等形式举办的集团化办学已超过庐阳区中小学总量的35%。

   城区学校“扩容”,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人口快速增长,如何实现城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成为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现在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是奔着让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目的进城打工的。 ”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经济水平领先的合肥、芜湖尤其明显。为缓解压力,合肥市近年来对学校建设不断扩容增量。仅今年就在外来人口较集中的蜀山区、经开区、新站区新建学校10余所。 皖北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大班额”现象一直是制约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埇桥区着力推进城区学校建设。 2012年以来,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小环宇校区、雪枫小学港利校区、董园小学、沱河小学。西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小天鹅湾校区也在今秋投入使用。一小拂晓校区、一初中南翔恒泰校区也将在2016年全面建成。大批城区新学校建设,为化解大班额提供了保障。加快新建城区学校的同时,埇桥区政府今年又投入1.7亿元资金,实施老城区校舍改造,两年内全部拆除城区学校旧校舍。现在,全区起始班级班额明显回落。

   “县管校聘”推进,让优秀教师成为公共资源

  好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让好教师辐射更多学生,促进校长、教师轮岗流动是教育公平、均衡的关键节点。 “县管校聘”探索出一条破解之路。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9个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示范区名单,我省肥西县和马鞍山市博望区名列其中。在这种新的教师管理机制中,教师全部归于教育局管理,经学校聘任后由教育局“派遣”到学校教学。 马鞍山市博望区从去年8月开始,率先将教师的人事管理从学校移至教育局所属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对全区1003名教师实行集中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在不突破教职工编制总额的基础上,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按照一定周期和比例在区域内调配校长、教师,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根据教师无校籍改革政策的规定,学校只负责教师的日常工作管理。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年度考核、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审、岗位统筹、工资待遇发放等工作则交由专门成立的区级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管理。去年该区新市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富余,校内竞岗后多出4名英语教师,而众多小学恰好缺英语教师,于是,在二次双向选择中,他们都与有需求的学校一拍即合,进入新学校,走上新岗位。据统计,改革推行以来,博望区共有100多名教师主动选择交流到边远地区支教。对于这些边远地区学校来说,原先代课教师多、老教师多,学校教学缺乏活力,新交流来的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加入很快就激活全校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