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公平 更均衡 更优质—— 安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察
从十一年前率先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到如今,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
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是如何走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的?
机会更公平
沿着合肥市明光路上的巷口转两个弯,就是胜利路小学,今年11岁的方旗正在这里就读。“爸妈在合肥打零工,为了不让我成为留守儿童,就带我来这里读书。现在我是班长了! ”方旗说。
胜利路小学在校学生约900人,其中60%为随迁子女,是合肥市首批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
胜利路小学校长黄祖荣说:“一样就读、一样入学、一样免费,是安徽省随迁子女就学原则。通过不断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体制,安徽全面消除随迁子女就学升学障碍。 ”
据统计,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7%。
2008年,安徽省在全国较早打破户籍限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报考高中阶段学校。随后,探索实施“教育券”制度,使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随学生流动拨付,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
留守儿童也是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方面。
芜湖市从2013年开始实施关爱城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项目,在全市各村的指定地点如小卖部、村活动室等地安装固定电话,每个留守儿童可备案1个至2个亲情号码及父母姓名,到村里装有“亲情电话”的地方,可以免费、不限时跟父母通话。
目前,安徽省建设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9万个,安装亲情免费电话2.2万余部,实现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
资源更均衡
为破解“择校热”难题,安徽省通过免试划片入学,合理拟订公办学校学区划分方案,实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六公开”,在2009年实现了择校生比例不超过招生总额5%的目标,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择校费用。
家住铜陵市的甘乐滨,早就为今年小升初的孩子打听了政策。 “就近入学在铜陵二中,我想既然不能择校,能不能择班,最后发现没用。 ”
多年来,铜陵市一直致力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择校”现象在该市基本得以消除。 2015年秋季学期起,铜陵市在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推行“阳光分班”政策,每个孩子进入初中之前,都会经历“分班大会”。
铜陵市教育局局长李勇说,现场不仅有学生、老师、家长,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督员、教育督查员等。在各方代表监督下,学生们按照性别和入学学业水平进行“S型排序”,由家长代表现场抽签,决定学生与班级及任课老师的组合。
城乡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
肥东县西山驿学校美术老师许琴在课堂上,用PPT展示一张张照片,通过“在线课堂”,让3个偏远学校的学生实时上课。
这是安徽省探索出的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教学点及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破解了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这一难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和教师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教学更优质
提升师资水平是推进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淮北市相山区2017年全面启动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促进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在职在编教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许多家长认为城区名校聚集最优秀的教师,即使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高,他们也不愿意去。 ”古城路小学校长吴昌宏说,“教师队伍的无校籍管理,有利于强化教育均衡。 ”
同时,安徽省建立体系开放、标准统一、认定规范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对在职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定期注册,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创新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加强省级统筹,建立中小学教师招聘“省考、县管、校用”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师资之外,城区学生能享受的素质教育,在乡村学校也同样可以享受到。
2007年,安徽省制定颁布了《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扩展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面,使学生寄宿、卫生等条件基本得到保障。建中小学运动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需要;建中小学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建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中小学图书装备水平、音体美器材配置水平、教师配备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说,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年来,安徽省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盘活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县域内城乡、校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日趋均衡。
金燕表示,安徽省将继续规范招生行为,促进教师流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提高学校布局合理性,落实国家和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城市挤、农村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