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领跑中部省会

04.08.2015  14:22

  新闻摘要

  把握发展新常态,谱写财政新篇章。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积极应对新常态,结合实施新预算法,大力推进财政改革,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保持财政运行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财政保障。

  在近日召开的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指出:“合肥要加大投入,高标准推进民生工程,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居住、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

  财政数据亮点纷呈

  这是一组彰显合肥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数据。

  上半年,合肥财政收入完成5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完成预算的56.5%。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25.5%,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增收额占全省增收额(181.4亿元)的40.2%,其中,地方收入增幅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23.2%,同比上升0.97个百分点,增收额占全省增收额(117亿元)的33.3%。在省内16个市中,我市财政收入总量位居第1位,增幅居第2位。

  从省会排名看,上半年,合肥地方收入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第4位、增幅居第1位。与全国地方收入总量前14位的省会城市比较,我市地方收入总量居第11位,增幅居第2位。

  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80.7亿元,增长10%,占财政收入比重达88.1%,扣除基金转列影响,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90.9%。一面是税收在增长,另一面企业税负却在下降,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改革举措,效果凸显。

  经济增长为内生动力

  深度解析合肥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是内生动力,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半年,合肥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平稳,带动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实际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03户,比去年同期(1050户)增加53户,实际纳税359.39亿元,同比增长16.14%,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税收贡献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到74.8%。

  制造业是骨骼,金融业是血液,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合肥健康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财政收入结构上也有直观体现。正如市长张庆军在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指出的,合肥要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切实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统一起来,把抓创新与抓产业结合起来,把抓转型与抓市场主体互动起来,更加注重把着力点放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上,更加注重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上半年,合肥制造业税收增长平稳,累计入库116亿元,增长11.5%,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平板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光伏及新能源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同比增幅均超过1倍,家用电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税收也有所回升。同时,上半年金融业税收贡献突出,入库税款67.5亿元,增幅达到29%。制造业及金融业税收贡献较大,是上半年合肥财政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税部门加强配合,在全面落实国家减税清费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综合治税,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确保了财政收入随经济增长稳步增长。”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春风化雨润民生

  财政收入,犹如春风化雨润泽民生。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89.6亿元,增长29.7%,占预算的58.1%,其中民生支出完成324.8亿元,增长29.6%,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3.4%。

  “32+9”项民生工程全面启动,截至6月底,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工程类项目完工率已达到72.8%;“1+3+5”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年安排资金总额26.77亿元,截至6月底,14.75亿元基金已全部拨付至母基金公司;及时拨付大建设资金,重点保障了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各级财政归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资金25.3亿元,完成环巢湖项目融资12.8亿元,有力支持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合肥民生工程、大建设、支持产业发展和环巢湖项目资金得到有力保障。

  特别是省、市民生工程项目,合肥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分项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到工作有管理、管理有制度、制度有规范、规范有标准、标准成体系,推动民生工程从侧重结果考核,向全过程绩效管理转变,使民生工程真正温暖民心,让“民生财政”切实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