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动能抢占新高地 安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0.08.2015  08:18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多点开花到集聚增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大步走上经济发展“主战场”,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要支撑。

  引领新常态,重塑新动力。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超前谋划,先后作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产值增长16.7%,成为新一轮竞争中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打造结构转型升级版的新引擎。

   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强化政策落地

  2015年,对于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来说,可谓捷报频传。刚入选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8月又迎来了投资规模100亿元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式落户,一个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呼之欲出。

  “这得益于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举措,我们已形成研发平台国内一流、产业规模全国较大的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具备电子信息显示、光伏玻璃和玻璃新材料3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做好顶层设计,实行战略推进,才能有的放矢,统筹兼顾。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热词频频出现,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决策的不断推出,是源于对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清醒认识,是基于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更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省正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的转化期,传统产业持续低迷,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体量还不够大,支撑能力还不够强。

  “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话语掷地有声。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咬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放松,将之作为实现有效益、可持续增长的“利器”。

  作出科学规划、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直接关系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与成效。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放大规模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4月,省政府印发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既兼顾当前,又着眼长远,统筹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的关系。 7月,全省正式推出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未来5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544个、总投资约4000亿元。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