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地主哥”的创业故事

09.10.2015  07:32

    32岁的张棕顺,受到“互联网+农业”的创业梦想感召,在河南省淅川县圈下一片5000亩的石榴基地,让这位来自鄂西贫困小山村的土家族小伙翻身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地主哥”。

  众筹、微商、电商……这位清华大学EMBA班的高才生,正为“地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成绩单:刚种下去一年多,就预售出600多万元的石榴,果子都没结出来,生意只要坐在家里就给做了,两年后规模将超过1万亩。

  毕业后圈地种石榴

  张棕顺的老家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一家6口人,上面还有3个哥哥,自己最小。在读大学前,因为可耕种的地太少,他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到大学报到时交完报名费后,张棕顺兜里就只剩下73元,这便是他第一个月的生活费。生活的困窘,促使当时的他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张棕顺就读的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统一的供水中心,可开水房离宿舍有近1公里的距离,加上要爬楼梯,不少同学都懒于去打开水。有一天,同寝室的同学了解到张棕顺生活费不足的窘境,便提出以5角钱每瓶的价格,让他帮忙打开水,一方面是自己懒得提开水,另一方面也算是帮了张棕顺一把。

  就这样,张棕顺开始挨个敲门,几乎“承包”了整层宿舍的打开水“业务”,勉强为自己赚到每天的晚饭。此后,他还干过餐馆刷碗工、送奶工、文具店促销员等,以此来维持读大学的日常开销。

  “人不经商不富。”张棕顺说,自己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工厂,他认为这样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生活,所以从一些日用品的促销员做起,到做酒水、医疗器械的区域经理,逐步摆脱了“打工仔”的身份。

  后来,为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张棕顺进入清华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学习,借此也结交了一些圈内朋友。在财富和人脉资源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他才又拾起了自己的“地主梦”,他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种了一片面积超5000亩的土地,开始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引入独特软籽石榴

  张棕顺的石榴基地位于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按直线距离计算,这里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渠首枢纽工程不过两公里,南水北调工程的干渠在一旁蜿蜒通向北方,为保护水源,周边半径5公里的区域都禁止施用农药。

  “南阳地区是种植这种石榴的绝佳区域。”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杨立峰说,石榴在温度低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时就会被冻死,种植石榴的最北线一般在北纬35°。石榴需要一定日照,又怕水,南方多雨地区也不适宜种植石榴,而对于石榴种植而言,南阳地区的日照强度、雨水量和温度都非常适宜。同时,临近丹江口水库,不仅沾了生态环境好的光,而且水库具有天然的温度调节功能,会让这一区域保持冬暖夏凉的小温差状态。

  “专业人做专业事。”张棕顺说,之所以把选址和种植规模、标准化制定的权限都交给专家,就是为了让产品的质量有保障,产品质量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打出品牌和市场。

  互联网思维“未产先销”

  “地主哥”是张棕顺的网名,这也与他在网络上干的事相符,除了把握产品的质量,他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产品营销。今年春季,张棕顺石榴基地里的首批18万株软籽石榴树已经有部分开始挂果。截至目前,通过建立网络社群,他已经提前将1万株石榴树未来5年产出的最优质的果实给卖了出去。他借鉴了众筹和朋友圈营销的“微商”理念。

  张棕顺拿出了第一期18万株石榴10%的果树产量,提供预订服务,认养一株石榴树的客户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获得一张“地主证”。未来5年,客户将每年拥有认养的一株石榴树5公斤最优质的石榴(单个重量超过8两)。然后,通过自己的创业团队、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建立一个社群,包含了微信群、公众号、服务号等一系列可以利用的公共社交平台,聚集起一个潜在的客户群体,向他们宣传自己产品的核心优势,并最终将他们发展成产品用户。

  目前,从张棕顺社群平台收到的信息来看,他已经卖出1万株石榴树的认养权,“众筹”到资金超过600万元。据他反复估算,预计到明年他的石榴产业产值将达到6500万元, 2017年产值将达到1.2亿元。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