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转促在行动·合肥篇】“合肥芯” 三年打出一片天

21.05.2016  11:08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杰发科技生产的电子芯片, 让车载系统越来越 “智能”。

三年前, 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如今, 这座城市却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 “后起之秀”, 实力不容小觑。纵观三年,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聚集性发展, 除了政策的扶持, 还有人才的支撑, 更是自主创新结出的果实。面对 “中国IC之都” 的目标“合肥芯” 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产业聚集:企业年产值三年翻了两番

去年 9月, 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被列为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三年前, 合肥高新区内的集成电路企业还不足 10 家, 如今却有近百家; 年产值也从不足 30亿元发展到 120 多亿元, 三年翻了两番。随着聚集效应的发挥, 更多“大咖” 企业或大项目将在高新区落户。记者了解到, 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发科技将投资 5亿元在合肥建研发基地, 目前研发大楼已进入基础施工; 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企业力晶科技落户合肥, 投资 135 亿元建设 12 英寸晶圆线, 去年 10月已经开工; 国内封装企业龙头通富微电, 在合肥投资 32 亿元建设封测工厂, 预计今年底竣工投产……

自主创新:创新平台促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让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合肥为集成电路产业搭建创新平台。基地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先研院、 合工大智能院等搭建了一批仪器设备先进、 技术实力雄厚的专业平台、 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 共计 26 个。今年上半年, 总投资 4500 万元的合肥ICC 平台也将建成, 它将为企业提供工具服务、 IC 测试与分析服务、 人才培训服务和资源共享等。有了创新平台, 近 3 年来, 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累计转化科技成果 400余项,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30多项。

人才战略:“大手笔” 招揽高层次人才

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介绍, 一直以来, 基地在集成电路设计、 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等相关领域都存在人才紧缺的现象, 因此 “招才引智” 成了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 基地面向海内外英才亮出揽才大手笔, 设立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机制。合肥市每年拿出 1亿元设立天使投资基金, 以缓解企业 “担保难、 融资难” 问题; 创业领军人才享有科技经费专项配套; 基地内行政审批有 “绿色通道”; 大学毕业生、 海外留学人员、 科研人员落户园区创业可获租金补贴、 配套扶持及户口迁移、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等便利……

此外, 基地还聘请国内外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家、专家、 中介组织负责人等, 共同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评估论证, 研究完善相关政策等, 帮助对接和引进世界最先进技术和项目。

政府支持:配套政策专项资金齐发力

去年 2 月, 合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聚焦重点领域产业推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 就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 制造、 封测等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也为完善产业链发展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高新区设立了 “2+2” 专项政策, 围绕合肥高新区 “发展主导产业” 和 “支持自主创新” 两大主题,以及企业发展关键的 “人才”“金融” 两大支撑体系建设, 设立产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 科技创新产业化专项资金、 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 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吸引企业和人才集聚。

除了政策配套, 在资金方面, 各级政府也都给予了支持。其中, 省级专项资金额度 1.2 亿元, 支持项目 27个。

发展规划:四年后初步建成“中国IC之都”

按照发展思路, 基地将围绕 “产业集聚” 和 “自主创新” 两条主线, 培育龙头企业, 引进大项目, 完善产业链, 培育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

宋道军透露, 为了引进更多大项目, 基地加大了对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及下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抢抓国际半导体巨头进军中国的机遇, 把目光瞄准美国、韩国、 日本、 台湾地区等地集成电路龙头企业, 做好承接转移, 推进台积电、 东芝、 美光、 以及 SK海力士项目在合肥落户。

此外, 下一步还将完善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园建设, 帮助孵化企业提高研发创新效率, 促进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同时, 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鼓励带技术、 带项目、 带资金的海内外领军人才来创业, 培育创业型企业。

按照规划, 到 2020 年, 高新区将完成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初步建立 “中国IC之都” 的地位。

本报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