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都”之上再做绿色文章

18.08.2014  17:18
   中国绿色时报8月18日报道(记者  王钰)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于三明,似乎简单得如同探囊取物。
  三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3.16%,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2.95%,各县(市、区)森林覆盖率均超过60%,森林资源总量占福建省的1/4。2012年,全市各县(市、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就已接近或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指标要求。
  如此成绩,三明仍不满足,偏要做些“不简单”的尝试。
  缺林少绿并不是三明“创森”的原因,不断自我施压、追寻更高目标的内生动力是对绿色的“野心”。如何绿上加绿?寻找不足、突破瓶颈,三明要在“绿都”之上再做绿色文章。
   找不足,绿上加绿有突破
  三明的“创森”步伐走得很快。
  2012年,三明市开始筹划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013年初,“创森”被列入当年市委、市政府“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写入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1月,三明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考评验收并获得“福建省森林城市”称号,并有所属永安市、明溪县、泰宁县、将乐县、沙县、尤溪县等6个县(市)获得“省级森林城市(县城)”称号,数量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建宁县、大田县、宁化县、清流县等4个县城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县城。
  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同时,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也在开展。2012年12月,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向国家林业局上报《关于三明市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请示》。2013年3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复函,同意三明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4年2月28日,《三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提出到2015年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有了目标如何实现?不足即是突破口。
  城镇绿化投入远远多于乡村,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明显高于村镇。山上造林多以杉松为主,树种结构较为单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困难较大。城乡绿化多以香樟、桂花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绿有余而彩不足。全市成熟林面积过大,中幼林面积逐渐减少,近熟和成熟林不断增加,林龄结构不合理。
  找到问题,绿上加绿的功课就有了解题之法。
   建绿网,点线结合全布局
  一轴、二屏、三网、八星、多点,是三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
  “一轴”,是指三元区、梅列区、沙县、永安市为主要轴向的城区森林体系建设,形成三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绿核驱动力,带动周边地区生态建设。
  “二屏”,是西部武夷山和东部戴云山山体屏障,其中东部戴云山在重点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加大资源保护和恢复力度,打造更为健康和美观的森林生态体系;西部武夷山脉区域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三网”,包括道路绿化、水系绿化、绿道建设三部分网络结构,构成城市发展中心与周边市县的沟通、联系网络,为城市与乡村生态联系提供途径,并充分发挥其景观和生态功能。
  “八星”,主要为8个县城区及周边区域绿化,与一轴中4个核心城区组团形成比照和相互呼应。绿化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节省用地的模式,缓解用地紧张;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市花市树的应用,打造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减少人为景观的建设,体现自然性和持续性特征。
  “多点”,主要指各市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重点的生态绿核提升建设,使各市县形成生态功能提升带动区域,促进核心式建设模式的发展,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绿地认养工作,推动全民参与。
  有点有线有面,在建立城市森林网络的过程中,三明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真正带动全市绿化一盘棋、同步发展。
   抓重点,城乡绿化同步走
  围绕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森林管理五大指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森林灾害防控工程、森林经营工程、林业生物产业建设工程等10项工程一气呵成,三明的“创森”手笔绝不算小。
  这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是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乡绿化一体又是建立森林网络的重中之重。
  生态没有城乡界限,绿化自然也不该有。在总体设计中,三明坚持将城乡绿化规划、投资、管理同步一体,把农村的生态系统和城市的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在理念、树种选择和使用、规划形态等方面统一考虑,改变城市由市政投资、乡镇自己投资的二元结构,将城市、乡镇的森林建设投资统一纳入市政投资考虑,从建设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的全局出发,把城市和乡村的生态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盘考虑,对城乡绿地进行统一管护。
  在具体工作上,规划坚持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屏障绿化4项工程全面推进,打造林居相依、林村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的森林城市构架。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增加绿地753公顷,各县城建成区增加各类绿地1643.81公顷。实施道路绿化2456.7公里,到规划期末全市通车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100%,国省道和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超过95%,县乡道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超过80%。完成全市1396个村庄的绿化,创建绿色村庄805个,全市村庄绿化率超过30%。提升“二沿一环”一重山绿化水平,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率超过95%,“青山挂白”植被恢复治理率达到100%。
   重人文,百姓才是获益者
  创建森林城市,目的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城市建设得更加绿色宜居。也就是说,“创森”的关键点是“人”。
  市民是“创森”活动的获益者,也理应是建设生态良好、和谐宜居家园的直接参与者。如何调动市民的积极性,鼓励、吸引市民积极参加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一直是“创森”的重点课题。对待这一问题,三明有自己的办法。
  三明对自然的钟爱古已有之。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理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随着历史传承成为三明人内化于心的自觉。
  发掘历史的积淀,三明提出“客家祖地,朱子故里;山水绿都,美丽三明”的形象定位,将生态建设贯穿古今,引导市民将意识幻化为行动,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增添一份绿色。
  有了理念,更要有载体。建设在各类型科普场所的生态知识教育设施,规划新建或续建的12处义务植树基地,开放的可供个人、家庭、团体或单位认养认建的城市绿地,都为市民参与“创森”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加大市树市花宣传力度、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教育、开展生态文艺创作与活动等一系列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活动都在三明“创森”的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下来。
  没有坐在“绿色”的成绩上沾沾自喜,三明人选择了在高起点上继续高攀,用创新将“中国绿都”的名号叫得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