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崛起征程中领风前行

08.03.2015  10:12
  良好生态是合肥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无论怎样描绘“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壮美画卷,“天蓝、地绿、水清、气爽”,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从2008年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以来,高新区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实现了管理制度与手段创新、园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双提升,形成了园区工业良性发展与循环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孕育出适应产业升级的低碳产业集群,打造了宜业宜居的和谐自然环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4年9月30日,高新区被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联合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光荣称号,成为我国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理念先行,让“低碳”深入人心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高新区按照“中科智城、江淮硅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 以推进工业“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低碳高端产业,创建低碳新园区。

  ——实行绿色招商。建立环境准入机制,在重大项目引进时,环保部门提前介入,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实现园区工业废弃物处理率、工业污水循环利用率、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等几项指标与长三角同等工业园区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加强循环利用。一方面,单个企业内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如大陆轮胎废水零排放回收利用技术、江南机械中水回收利用技术等。另一方面,上下游企业之间遵循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理念进一步实现能量产品传递,形成抱团发展格局,如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家电制造产业集群和以通威太阳能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就是这种抱团发展的成功范例。

  ——打造低碳模式。在低碳发电方面,高新区入选国家首批金太阳工程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年节约标准煤约2.2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万吨。在低碳建筑方面,高新区创新大厦、两淮豪生酒店等大型建筑采用多种建筑节能手段,其中地源热泵技术大幅降低了建筑物能源使用。在低碳交通方面,实施“绿色交通”计划,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通过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园区内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低碳生活方面,通过创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活动,向园区企业和群众普及低碳、环保知识。

  在高新区,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业,低碳已成为自觉行动;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外来游客,都在享受低碳带来的成果:

  ——蜀峰湾社区以创建绿色生态社区为亮点,开展了“跳蚤市场”“以废换绿”“变废为宝”“以废换无磷洗衣粉”等特色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

  ——蜀峰湾人工湖生态治理工程以科技手段实现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河底清淤、潜流湿地等技术手段将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稳步提升至四类水平。

  ——大蜀山森林碳汇工程舍弃优质商业土地,增加园区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西扩大蜀山森林公园5400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3.1万吨,增加氧气排放量9.6万吨,成为我市的“绿肺”。

  ——大陆轮胎公司以国际最新管理方法和处理技术对污染物深度处理,实现了传统污染行业到环保示范企业的突破。

  ——格力电器通过节能减排技术运用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果,率先参与金太阳示范工程,发电总容量达到6.5MW,平均每年节约电费450万元。

  …………

  多措并举,以创新破浪前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对一个地区来说,更是如此。高新区大力推动创新,一项项举措领风前行。

  ——环境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绿色保险等机制,不断努力引进和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比如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境污染保险试点、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推广环保行政合同制等一系列环境监管机制。

  ——政策制度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每年对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参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给予奖励补助。2014年,高新区在落实合肥市促进产业转型发展“1+3+5”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高新区“2+2”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扩大奖励范围。

  ——环境管理手段创新,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实行企业环保工作人员到环保等政府部门轮岗培训制度,提高企业环保工作管理水平。建立企业互学互查制度,经常组织同行业企业互相参观学习,加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共同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同时,引导环境监理、环境监测市场化,既节约了企业管理成本,又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专业水平。建设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智慧环保,向科技要生产力,实时监控企业排放。

  ——科技创新,促进园区生态工业发展。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0家、占全市一半以上,上市企业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53家。高新区在拥有众多孵化器及创新平台的同时,引进区外高新技术与人才,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建立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示范园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平台;此外,科大讯飞、大陆轮胎、中电集团38所等企业核心技术及产品竞争力在同行业乃至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企业科研实力及环保科技实力保证了园区生态化发展。

  成效彰显,用绿色展示魅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高新区以建设绿色宜居的现代化西部组团中心为契机,坚持从改善自然环境入手,推动生态工业发展,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园区环境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环境支撑。推动区域内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增加区域环境容量。依托独有的“一山两湖”优势,抓住国开行环巢湖二期生态修复项目的机遇,通过“大蜀山森林扩容”“王咀湖、柏堰湖生态湿地保护”“人工湖综合治理”等举措,做足园区绿文章、水文章,充分发挥湖库生态效应,并主动融入、积极谋划环巢湖三期、四期生态修复项目。

  ——合理规划布局,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部分企业易产生污染的某些工艺集中布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园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为企业申报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标改造。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创建,营造浓厚创建氛围。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低碳创新联盟等社会组织,利用网站论坛、环保QQ群、微信群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及时发布有关环保信息,加强沟通交流,激发社会热情,凝聚共识,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高新区通过落实园区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制度,确保在特殊状态下将污染物对外界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国家、省市危废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中多次获得好评,达标率均为100%。截至目前,高新区内29家重点企业已完成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同时,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运用科技手段在全区危废贮存场所、污染防治设施、重点区域等设立智能监控体系,在全区主要河道湖泊及公共场所设立水、气在线监测设备,同时建立全区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以此提升工作绩效,完善监管体系。

  谋划未来,把梦想绘成华章

  风帆扬起,破浪有时。

  六年创建实践证明,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不仅能遏制工业污染势头,扩大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而且能推进工业共生、物质产业循环和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工业园区扩充容量,积蓄发展后劲,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渠道,高新区已在创建过程中初步享受工业生态红利的甜头,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中均有所体现。

  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一个只有过程没有终点的工作,创建成功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果,下一步工作中,高新区将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文明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高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生态论坛。高新区将借助环保工作平台打造安徽省乃至中西部首家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更好借鉴其他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也将高新区成功经验推广到需要的地区。

  ——打造高新区“环保产业园”,推进生态工业发展。高新区目前正在开展园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及环保产业园启动区建设工作,利用创新产业园2期F4、F6两栋厂房作为启动区,扶植帮助环境监测、咨询等服务型企业落户高新区并发展壮大。

  ——建立三方平台。加快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合作平台建设。通过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合肥正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谱写“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的合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