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沿:安徽小井庄村的“前世今生”

24.08.2015  12:36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提及中国农村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其实,坐落于该省肥西县山南镇的小井庄村,亦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农民生活十分艰难。当年9月15日晚,时任山南区委书记的汤茂林在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召开村支部大会,最终议定出“包产到户”的具体办法。

  同年9月23日,小井庄生产队在黄花大队“包产到户”的同时,当即把全队的153亩田地全部包到21户(98口人)头上。这一举动在当时创全国之先,奠定了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源地的地位。

  “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内地农村现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如今,从山南镇镇政府沿着杨桃路向西走约1公里,便能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楼,不远处有一幢两层徽派风格房子——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纪念馆后面有三间破旧茅草房,显得有点突兀。

  “这三间茅草屋见证了中国三十几年农村改革的‘风风雨雨’,道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肥西县山南镇副镇长廖自胜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走进茅草房,里面摆放着当年使用的桌椅、茶罐、茶碗,以及水车、犁等农具,时光宛如回到30多年前。茅草房前立着一座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与农民座谈的铜像,取名《破茧》。

  茅草房主人——顾德英如今住在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一直守护着她的“家当”。她说,跟屋子有感情了,一直舍不得走。“当年万书记就在我家开的座谈会,别看它现在破烂,在当时可是最好的房子。

  顾德英育有两男两女,都住在村口的二层小洋楼里,如今已是四世同堂。谈起如今的生活,顾德英说,跟30多年前比,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过去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现在肉吃多了还怕得‘三高’。

  顾德英说:“现在田都流转(租出去)了,子女们都外出打工了,留我一个看家。”她还给记者算了笔账,土地租出后,每亩田每年租金是500元人民币,国家给农业补贴,另外,田地承包出去,还可以外出打工。“自家种田风险太大,收入还不高,这样一比,收入翻了好几番。

  据了解,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家住小井庄村的刘忠耀在土地流转后,承包了500亩土地。“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当回‘农场主’。”刘忠耀笑着说。

  刚开始没有经验的刘忠耀到外地种粮大户那取经、学习,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如今,他自己买了收割机、打水机等农业配套机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已有自己的一套“种田经”。

  廖自胜介绍,小井庄九成以上的土地都已被流转承包,这种生产模式也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规模经营不仅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动力,还降低了农民经济风险,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规模经营一定要适度,不然会适得其反。

  小井庄如今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新农村示范建设点。该村小井庄纪念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强 董欣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