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在供销社平台放飞大学生创业梦想

18.12.2014  14:20

          当年高考在“一本”批次被调剂录入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后,一心想着跳出“农门”的刘帆,还整整郁闷了两年时间。然而,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却主动扛着行李回到了村里。

 

          创业失败

          刘帆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太了解农村生活的不易了。然而,近10年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性冲击,却又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因为各种信息都显示,接下来的10年,将是互联网和农业对接的大时代。

        “大变革中一定有大机遇”,他说,现在农资生产厂家和大经销商都在尝试进入了互联网平台销售,与种植大户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但是,农资消费又必须要有充实的后续技术服务做保障,才能保证用在农产品上的效果,种植大户才敢放心去买。而现在,难就难在为种植大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上,自要要是能建立一个链接优秀农化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农资销售推广平台,让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在农户中得到广泛应用,刘帆说,不管上游怎么发展,谁也取代不了自己的位置。因此,大学毕业前夕,即便争取到了湖南隆平种业的实习工作机会,也没有动摇他回乡创业的信念。

          一毕业,他就约上一位大学同学和一位高中同学,在含山县城一处新开发小区的拐角处,租下一间店面,按照他在学校和实习时学到的样子,做起农资销售生意,走上了创业之路。

            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当初在企业实习做销售的时候,借助的是公司平台,有公司的资源、信誉和团队作为支撑,做起来很容易。可是自立门户了,资金、资源、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就都成了问题。短短3个月之后,这个年轻的团队就因为经营不善,合计折算亏损大约6万元,不得不散伙走人。

          心有不甘的刘帆,随即带上父母给他东拼西凑的30万元,来到了含山县的邻县和县,和当地的一位农资同行共同出资,一起经营含山、和县市场,再次踏上创业之路。

          借助同行的平台和行业资源,刘帆拼命地学习,摸清本地农资市场、上游资源,积累管理销售经验。然而,平台和资源毕竟都是别人的,自己虽然也出了资,大家名义上是合作伙伴,但是,他还是明显感觉到自己毫无决策权,倒像是在给合作伙伴打工,正逐渐偏离了创业的初衷。

 

          加入供销社队伍

          就在陷入迷茫和困境的时候,刘帆收到了马鞍山市供销社和含山县供销社给予他的1500元“新网工程”建设补助款。原来,在创业之初,经人介绍,他的农资经营点曾经向县供销社提出申请,作为供销社“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一个网点,经过考核后被顺利纳入了供销社旗下。

          钱虽然少,却给了困难中的刘帆以极大的鼓舞,让这位原先连供销社是什么都不知道90后大学生开始关注起供销社来,了解到供销社“新网工程”所提倡的“一网多用”。没想到就是“一网多用”这个新名词,竟让他茅塞顿开,得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创业要顺应农村社会大变革的方向,在为大变革做好服务中得到发展。

          大变革是什么?刘帆静下心来分析,自家所在的含山县谢集乡就是一个缩影。2013年,全乡适种的2万亩土地,就有1.8万亩流转到了大户手中。一年前,还是各种各的承包地,转瞬之间,一家种个三五亩变成了一户种植100亩、200亩、300亩……一边是原来种地的,现在都进城务工,不种地了;另一边是原来不种地的,倒把种地当成事业来干了。大户种植,在生产上,就需要种植科技服务、销售服务,甚至金融服务;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相对弱势的人群,在生活上,更需要社会提供便利服务。

          供销社提出来的“一网多用”,一个网点同时提供多种服务,不正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便利化的迫切需要吗?刘帆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以前专注做农资销售,在一买一卖的经营模式下,和原有的农资经销商比,无论是资金、经验、渠道都不具有优势,根本就竞争不过别人。倒不入加入供销社的队伍,借助供销社的力量,适应农村疾速变革的需要,以农资销售为依托,做好综合服务。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含山县供销社。而含山县供销社也正希望能在重建供销社基层网点上有所作为,为此,2年前,他们还出资在一个中心镇仙踪镇购置了一处门面,准备将它建成为农综合服务的基层网点,却因为一直找不好合适的人来担纲而搁置了下来。其间,虽然有村镇银行、烟花爆竹公司、建材公司都想租下店面,且年租金都10万元以上,县供销社都一直没有为之所动。

          两边一拍即合。2013年11月初,承载着刘帆的创业梦想、供销社重建基层网点的愿望,含山县正丰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组建。

 

          建立数据库

          在刘帆记录的台帐里,2013年,他售出的粳稻稻种还不到5000斤;而2014年,则达到了10万斤。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拥有市口好的固定经营门店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按照“一网多用”打造综合服务平台的规划,刘帆及时做好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认真收集参与土地流转人员的相关信息,刘帆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知识层次都不高,主要劳动力也只有夫妻俩人。刘帆给他们算了一下,流转包100亩地,经营得好,再加上政府的种粮补贴,一年收入可以不下10万元,远比在外打工强。

          而2个人要种100亩地,在育秧工厂还没建起来前,稻种直播则是必然的选择了。在收集分析了种粮大户的数据后,刘帆判断,要向他们提供适合直播的粳稻稻种,而不应再像以往服务小农户那样,主推杂交籼稻稻种。因此,他们早早就备好了货。春耕一开始,稻种果然供不应求。

          这也让刘帆感受到,在信息化的时代,要真正做到“一网多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格外重要。为此,他还专门建立了一套动态的数据库,对网点的经营销售情况和农户的基本信息、生产生活消费信息、服务需求信息分别登录统计。通过建立这份数据库,正丰合作社又意外地增加了一项服务内容:和快递公司达成合作,代收代送寄往农村的快递包裹。现在,在外人务工、求学人员,通过正丰合作社,已经可以方便地把网购物品寄回家里了。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开展了代缴水电费和代购火车票的服务。

          以这套数据为基础,刘帆还和银行达成了借贷意向,原本因为缺少抵押物和信用记录信息,很难从银行贷到款的种田大户,只要向正丰合作社提出申请,合作社就可以根据掌握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审核,再向银行申请,银行则把贷款发给合作社,合作社再把相应款项折成种田大户所需的农资产品,赊销给大户,等到粮食卖出后,贷款也就能结清了。

 

          组建提供综合服务的团队

          2014年,正丰合作社实现农资销售300多万元,购销粮油1000多万元。进入供销社体系后,刘帆的创业路终于踏上了正规。这也鼓舞了他的同学,在他的劝导下,有2位大学同学、1位同样是大学生的同乡也陆续加入了他的创业团队。

          同学何光强,在安徽省内排名最靠前的种子企业做销售工作,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受到刘帆的鼓舞,今年9月来到了含山,在正丰合作社里,专门负责联系上游种子企业和合作社的种子销售业务。

          另外2位,一位是在科研企业做育种科研工作的,一位是做计算机数据管理工作的。在正丰合作社,他们的定位分别是,负责针对农户的培训工作和负责信息化平台搭建、数据处理工作。

          种田大户们知道他们都是大学生,又是供销社的基层社员工,都特别愿意和他们交流,还主动把他们介绍给其他种植大户。

          为了做好综合服务,这个新的团队里,也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刘帆的父亲和另外一位乡邻。

          在农忙季节,种植大户直接在地里把粮食交给合适的经纪人,要远比自己组织运输去售粮要划算得多。刘帆的父亲多年来一直走村串户做粮油收购,合作社为大户提粮食供购销服务的任务由他来承担,自然最合适不过了。

          那位乡邻原先正是在刘帆家的村口售卖农资的,也很会种田,老百姓都很信任他,但是2013年,村里土地流转后,小农户都不种地了,他的小农资店也就关门歇业了。这样一个自己能种地,又有多年基层销售经验的农民,现在则负责起了正丰合作社的化肥农药销售工作。

          随着团队建设的不断完善,正丰合作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资销售为基础,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的平台。最近,在含山县供销社的牵头下,正丰合作社又挂牌成立了含山县丰华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

 

          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中的褒禅山就在含山县。文中记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面对农村的艰苦环境,坚守梦想和信念,刘帆和含山县供销合作社正在为自己、为农村社会勾勒出一幅奇伟、非常之观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