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境”西顶寺的前世今生

25.05.2016  17:26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蒙城县西南楚村镇境内的西顶寺,恰逢庙会,只见这里人山人海,来此烧香拜佛的人骆驿不绝。每年到这个时侯,附近的农民都会涌向这里,且提前三天在此朝拜,摆滩设点开展商品交易活动。庙会期间除了商品交易还有其它的文艺活动,如唱戏、放电影、歌舞、杂技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此赶会。西顶寺,也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庄子故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顶寺位于蒙城西南薛集西北隅,离蒙城约六十华里,现已完成前后大殿两层建筑和西廊房,后面三间两层阁楼正在建设之中。前后两个香炉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烧香的需求。去年底,由草根艺术大师、蒙城县民协副主席赵文海用混凝土钢筋构制作的长4米、宽1、9米,高1、1米的长方型“二龙戏珠”大香炉,与今年五月初完工,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参观留影。西顶寺建筑风格为仿古式建筑,均是飞角翘檐,黄墙灰瓦,雕梁画栋,配以选枣红木格花窗。前面三间大殿面对青葱旷野,殿基与土地平齐。门前一对石狮子憨态可掬,两边留有木雕佛字花窗。大殿中间,供奉着弥勒佛。瞧弥勒一脸笑容,我立即想起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觉得弥勒佛深居庄子故里,道家腹地,实在是淳朴的乡民们对庄子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最好的诠释。


    据传,西顶寺始建于东汉末,兴盛于南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到清朝光绪年间丙午年荷花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当时用的砖、木都是侯氏、赵氏、卢氏等多家集资集料而成。从西胡集(现利辛)请的庙工,当地百姓采取换工和义工形式为庙宇维修出工出力。寺维修后,当地父老奔走相告,唱大戏,兴庙会,每年四月八逢会,吸纳南北商客,东西侠士,文人墨客云集出没,吟诗作词,讲民间风趣,说百姓幽默。


    西顶寺,一座乡间的寺,古朴清淳,至新至美,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据传,明正德(1506年,)蒙城东南大水,有一少年携老母西行,来到西顶,在寺里当和尚。三年后家境好转,即领着老母回乡,在家乡的庙里当住持。此人姓阜,故之,百姓把当地的东寺慢慢的改称为阜家庙,后有西顶寺与阜家庙和称“东西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诗,西顶寺在四百八十寺中列二百九十八位,是当时前三百寺的名寺。“乡村荧火映风寒,小屋楼上月色岚。”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丙辰(1796年),当时斋生侯教谕的小诗,共四句,前两句失传。通过这两句小诗我们可以看到,西顶寺虽不是名寺大观,却有风雨沧桑,历尽苦难,饱含世间痛楚。民国时期战乱频生,且自然灾害连年,地方的一些青年学士受当时马列主义新青年运动的影响,追求革命,追求进步。有卢锡球、卢锡璜、邵光等一批志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为中国共产党以及家乡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建国初,西顶寺迎来了她进程中最好的时光,1948年6月28日蒙城解放,西顶寺百姓欢天喜地,当年秋末冬初,西顶寺连唱大戏,涡河北坛城的陈效先的高跷,岳坊的马连茹“小窝班”,阚町集的猴戏,以及凤台古店集、顾桥的地方戏都到此登场演出,一时间,西顶寺周围好不热闹。谁也没想到, 1966年,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西顶寺也卷入了灾难之中。寺里的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顶寺的庙迹以及附近的设施都荡然无存。西顶寺还能不能恢复过去的模样,一直是当地人心头的一件大事。

 

  时光如梭,很快到2008年秋。在楚村集南头做建材生意的当地人卢建永与侯洼村的侯汉伟在闲聊之时,谈到了西顶寺的重建问题。两人一拍即合。不久一个重建西顶寺的方案逐步形成,用工、土地、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排到议事日程上。


    第一期工程于2009年农历十月初六动工重建,2010年四月初八竣工。四月初八,这是西顶寺重建后的第一个庙会,吸引了很多当地人。一大早,西顶寺寺门北大路上,人头攒动,寺前烟火燎绕,紫气绵绵东升。大家都开心的看到西顶寺能恢复到过去的样子。

 

 据卢建永介绍,当他们正在筹备规划西顶寺未来发展时,不想又迎来了西顶寺最新最美的喜讯,由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牵头承担并负责实施的“蒙城县西贾庄——罗集地区铁矿预查”在孔深460米至600米的五河群古老变质岩中发现多层铁矿化层,累计厚度将近40米,其中达到工业品味矿体视厚度达27.22米,含磁铁石英岩和铁(金),是重要的含矿层部位和区域。目前,西部矿区探测采区井与西顶寺遥望二里余,未来,西顶寺将成为工业矿区与民间特色产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沿淮区域带。

 

 细细想来,西顶寺就象是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用它的前世今生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化。它的魅力与苍桑,只有你走近它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作者:周淮民)

责编: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