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好团结梦 共筑发展梦

11.06.2015  14:22

  “2014年,面对种种不利局面,我公司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客户。仅国际连锁IKEA集团全年订单就将近3000万元人民币。”新晟天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作为国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肥东县361工程重点企业之一,新晟天工贸有限公司通过制作羽绒毛深加工产品提高农户收入附加值,并以此带动民族乡村少数民族群众养殖致富。

  民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水平。新晟天工贸有限公司的人均工资达到2800元以上,企业员工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我市民族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理念,找准民族工作服务全局的切入点、着力点,民族工作呈现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族工作重在平常

  民族工作做得好,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好。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帮扶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政策文件。

  沐浴着政策的春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肥东县牌坊民族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12元,九个民族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90元。

  自来水通了,水泥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采访,处处都能感受到新变化、新亮点。

  在全市建设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民族群众更加团结、和谐。

  我市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当作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同检查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帮助少数民族办实事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社区脱颖而出。2014年,2个先进模范受国务院表彰、5个先进模范受省政府表彰。

  着力实现共同繁荣

  增强“造血”功能,从“输血”起步。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向帮扶力度。

  据统计,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从2009年70万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00万元。5年来,全市共落实帮扶项目44个,下达资金830万元。25个委员单位承诺每年对口帮扶民族乡村1至2个项目。2014年在民族乡村实施项目(事项)77个,落实资金7078万元。

  市民委负责人介绍,2014年,我市修订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突出资金的引导作用。

  按照“突出重点、培育亮点、形成特色、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在全市民族乡村推广发展大棚蔬菜、奶(肉)牛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经济,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14个民族村中,5个纳入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3个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寨保护建设项目各1个。

  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少数民族企业由2009年的21家、年产值1.8亿元,增加到了43家、年产值10亿元;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8家增加到41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2家。

  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随着合肥的加速发展,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增多,急切需要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

  近年来,我市把社区民族工作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水平重要抓手,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日常事务管理,共拨付创建资金30万元,建成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个。瑶海区金大塘社区民族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还受到国务院表彰。

  依托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台账,通过设立联络点、服务站、法律援助中心等,为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在就业、就学、就医、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

  细致、周到的服务,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当前,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