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离生活有多远?

13.01.2015  18:55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我省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完成、参与的1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由合肥通用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科大主持完成的“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调控原理”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科技大奖,离生活有多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科技成果早已进入生活。以我省两个获奖项目为例,压力容器和污水处理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在电视上,时常可以看到石化企业储油罐起火爆炸的新闻,很多就是压力容器“惹的祸”。压力容器广泛用于石化、电力、冶金、燃气等工业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一旦发生事故,将会产生爆炸、火灾、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合肥通用研究院的成果,在能源工业领域40多家企业应用,为我国特种设备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作出突出贡献,近3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约32.8亿元。如果污水不能高效处理,工业、生活污水到处横流,人类还能在地球上居住吗?中科大的污水处理成果,为废水高效生物处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用先进科技守护了我们的居住环境。

  如何吃上更好、更安全的中成药?本次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可以系统地辨识中药化学组成、药效物质、有害杂质及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等,实现了中成药从原料到制剂的全程质量控制。以有700余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为例,二次开发首先回答它的药效物质是什么,该保留什么、去掉什么,该控制哪些节点。据介绍,原先的提取工艺只控制10多个参数,而通过二次开发,最后提出350个质控点,不良反应从千分之四十六下降到千分之几,大大提高了药物质量和安全性。

  当然,并非所有的科学技术,都能很快进入生活。所谓科学,是人类了解和探索世界的方法和方式,侧重于对未知的探索,从而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知识。而技术,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更侧重于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些科技成果虽然看起来与生活关系不大,但其潜在意义不容忽视。比如,这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于敏院士,数十年隐姓埋名从事核物理研究,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以养活数亿人而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到“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这些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数学、工程学、农学、医学、军事科学等多项学科,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共同推动了人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