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家针对“53种病不需要输液”回应四大疑问

23.08.2014  11:54
核心提示: 其实医生对何时应使用抗生素都非常明确,但是有时候患者会要求,而且输液产品价格高、回扣空间大,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医生也会给患者输液,这造成了抗生素滥用。”专家说,我省的新政从病种入手切中要害,预计将会大大限制抗生素尤其是抗生素注射剂的使用。

安徽省卫计委日前发布通知,将包括感冒发烧、慢性咽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列入禁止输液名单,进一步推进“限抗令”。

为何输液会如此“霸道盛行”?为何一生病就输液成为几乎所有患者的就医习惯?取消53种常见病输液对患者有哪些好处?遭遇患者不理解怎么办?有何监督措施?昨天,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观点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肌注就不输液,是医疗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 “对53种常见病输液说不,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打响一场抗菌药物‘瘦身’战。”

数字

●中国90%的病人不知道输液的危害性,其中有75%的门诊病人其实不需要输液。

●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有抗生素的药物。

●中国是输液大国,2010年人年均8瓶的输液量居世界之首,而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

一问 专家:患者图方便一味输液,走入治疗误区

“医生,小孩前两天打了点滴,还有一点咳嗽,再给吊一瓶吧。”昨天下午,在经开区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孙大爷带着孙子来看病,还没等医生诊断,他开口就要挂点滴。

“小孩只是咳嗽,为什么要挂点滴?”记者问道。

“吃药太慢,打针一天得跑几趟医院,打点滴好得快。”孙大爷说,“孩子身体虚,有时候生病,打针吃药一星期也不见好,大人孩子都遭罪,希望快点好就打点滴。”

我们怎么养成了输液的习惯?不少网友表示, 生活 节奏快,为了早点看好病,不得不选择输液。网友“捍卫”的观点是,“输液是看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救人命的一种手段,对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省卫计委专家表示,控制、减少门诊输液,既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也是为给病人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途径,减少不合理用药对病人带来的伤害。

专家说,“能吃药不打针”,这是医疗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患者一味 地图 便捷,要求输液和使用抗生素,其实是走入了治疗误区。

他认为,医生们怕漏诊、误诊,也为了避免与患者发生口角争执,迁就了病人意见,这些都造成了不合理用药现象。因此,他呼吁广大市民能提高对科学用药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问 常见病不输液对病人有何好处?专家: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对53种常见病输液说不,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打响一场抗菌药物‘瘦身’战。”安医大一附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家斌介绍,减少输液治疗,有利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一直以来,医疗部门都存在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超级细菌,导致病人严重感染时无药可用。

李家斌介绍,近年来的监测情况显示,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幅总体比较稳定。一些耐药性上升幅度较快的,与临床广泛用药关系密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某种抗生素使用量在某一年大幅增加时,这一年,这种抗生素的细菌抗药性,也会随之增强。两者走势,完全一致。50年前的青霉素对很多细菌都有效,可是如今青霉素对相当一部分细菌都没有效了。

李家斌介绍,抗菌素耐药性的产生和抗菌素滥用有直接关系。抗菌素滥用主要包括个人滥用,临床上的误用以及养殖业和畜牧业中广泛使用抗菌素。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抗菌素滥用的危害认识不清,市民图方便自购,乱用药物;少数医务人员急功近利;个别农牧民出于利益考虑过量使用预防性用药;有些药店和制药厂家受利益驱动,对新型抗菌素促销或夸大药效。

“假如没有有效的抗生素来治疗并预防感染,像是器官移植、癌症化疗和大型手术等治疗的成功率会大打折扣,将现代医学的成就置于危险境地。”李家斌说。

“中国90%的病人不知道输液的危害性,其中有75%的门诊病人其实不需要输液。”李家斌介绍,根据原卫生部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我国的门诊输液率高达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有抗生素的药物。

三问 患者不理解怎么办?专家:合理用药,也需医患互信

“早几年前,原国家卫生部就已制定相关政策,比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医院过度输液进行控制,但各个医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成效不大。”李家斌说,对53种常见病输液说不,能让医疗用药回归理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难题。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肌注就不输液”,这样的常识,不少人熟知,可在实践中却为什么难以通行呢?李家斌告诉记者,造成输液滥用的原因很多,不少医生怕误诊、漏诊,为避免与病人发生矛盾而迁就病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合理用药。

“有些疾病不需要输液,但如果不开药方,患者会怀疑医生不负责任;而有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等,需要长期用药,但不少病人又忽用忽停,不肯遵医嘱。”李家斌认为,停用门诊输液要从理想变为现实,很大程度上还有赖医患之间建立足够信任。

事实上,吊瓶林立的输液大厅,在不少地方已慢慢变成过去时。大连已有3家三甲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在大连中心医院,输液室已被改作采血室。而在杭州的邵逸夫医院,不仅未设门诊输液室,而且严格控制静脉滴注抗生素的使用,规定使用静脉滴注抗生素须先填写申请表。

四问 对“限抗令”有何监督措施?专家:改善“滥输液”不能仅靠取消门诊

中国是输液大国,人年均8瓶的输液量居世界之首,而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又导致了大量药品不良反应现象。作为药物滥用和过度医疗的一个缩影,“滥输液”的小病大治,不仅增加了治疗的负担,也积累了风险成本。更严重的是,当输液成为一种心理依赖和行为习惯之后,要调整过来就相当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治疗流程进行调整和限制。

滥输液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和过度医疗下的利益使然,这导致医疗规范和职业操守的沦陷,最终表现为小病大医和滥用抗生素,把患者视为可以任意摆布的小白鼠。更为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医疗形成了心理依赖,而要进行改善就面临着医患两方面的障碍。“在医生占主动的医患关系下,如何让医疗手段回归基本规范,需要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和机制保障。”省卫计委专家表示。

省卫计委专家表示,我省将定期开展静脉输液处方点评,以及对医疗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并将检查结果向全省进行通报,并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考核等方式确保政策的执行。

“其实医生对何时应使用抗生素都非常明确,但是有时候患者会要求,而且输液产品价格高、回扣空间大,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医生也会给患者输液,这造成了抗生素滥用。”专家说,我省的新政从病种入手切中要害,预计将会大大限制抗生素尤其是抗生素注射剂的使用。

专家表示,我省此次通过新规对抗生素分级管理、限定医院使用上限以及明确医生使用权限等方式,对抗生素使用进行限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限抗令”的威力。□陈关兰 记者 付艳/文 郑成功/图 王蔚/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