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改革路 三代人农耕情

08.06.2018  21:46
四十年改革路 三代人农耕情 - 徽广播
四十年改革路 三代人农耕情 - 徽广播
四十年改革路 三代人农耕情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今天我们就走进合肥市肥西县王集村,感受40年来,那里三代农民通过包产到户、农业税取消、土地流转等持续深化的农村改革,不断增强的获得感。

   这里是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的龙居家庭农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片1000多亩的耕地,在过去是王集村100多户村民耕种的高岗地、低产田,现在这里所有的耕种全部由一家家庭农场完成,不仅提升了效率,收益也得到近十倍的增加。

  正在打理葡萄的这位小伙子叫李然,30岁不到的年纪,经营这家农场已有四五年的光景。这一串串挂满枝头的葡萄,都是他栽培的新品种。

  合肥市肥西县龙居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然: “一个月以后它就能成熟了,大概一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一斤大概20至30块钱之间,明年、后年以后效益可能会更大。”

  这样算来,一亩地至少将有四万元的产值,这不仅让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惊讶,就连搞了十几年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的父亲骆昌中也觉得意外。

  李然的父亲骆昌中: “原先没想到的事情,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父辈们的牛耕作,到我们的小机械耕作,到现在现代化的耕作,越干越有奔头。”

  从过去填饱肚子到现在充实腰包,不变的是土地,变化的是越来越高效的生产方式,以及三代农耕人越来越强烈的获得感。今年75岁的村民夏本强仍然记得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推广时的大变化。

  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村民夏本强: “分田到户以后,各尽所能,党的政策放宽,所以群众也敢干、敢闯,产量是逐年增高,因为老百姓的干劲十足,精神各方面都不一样。”

  2005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并确立了对农民“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进行多项农业补贴,激发了粮食生产活力,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接力棒也由此交到了李然的父亲骆昌中这一代。

  李然的父亲骆昌中表示: “倡导大规模的生产,生产的速度也就快一点,生产的粮食也就多一点。田亩、种子补助费,每一项都有补助,国家的政策对农业扶持相当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新活力。201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然,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在父亲流转的土地上做起了农业提质增效的新文章。

   

  合肥市肥西县龙居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然: “是从产量向提高质量方向发展,今年1500亩都是种的这种红麦,品质比较好,市场需求量也会比较大,而且价格这方面比其他麦子一斤还能多出来一毛多钱。”

  既保障粮满仓,还鼓起了钱袋子。这几年,李然还发展了葡萄、火龙果、桑椹等果蔬产业,同时引入了物联网、电商等现代农业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土地收益,预计今年1700亩耕地总产值将达1100万元,亩均产值超过6400元,比起父亲的纯粮时代翻了一番。现在,王集村的8650亩耕地已经全部流转给11家家庭农场进行经营,粮食生产、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做得红红火火,直接带动户均增收15000元。

  合肥市肥西县龙居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然: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爷爷的分田到户,到我爸爸的种粮大户,再到我现在的家庭农场主,得到了政府各方面的支持,获得感是越来越强。”

  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村民夏本强: “经济富裕了,我们全部盖了小区,都住上楼上楼下了,群众生活更好了,非常高兴,非常欣慰,走上这样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