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 在合肥让百余人“重生”
据合肥在线讯(记者荚妤)“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他一生乐于助人,如果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挽回生命,就是最大的幸运,也是对他最好的交代。”4月4日,妻子胡昌云向前来祭扫的亲友们这样说,而这一天是渐冻症患者武建平的“二七”忌日。两周前,胡昌云受丈夫生前嘱托,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确认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去年合肥市遗体器官捐献117 例
清风寄相思,细雨化缅怀。在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数百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这也是安徽省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记者了解到,2014年起,安徽省红十字会将每年的“春分”确定为安徽省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省各级红会都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追思捐献者,致敬生命,仰望他们不朽的灵魂。
近年来,安徽省器官捐献事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2018年安徽实现了人体器官捐献100例、遗体捐献121例、角膜捐献195例。而合肥市则在2018年实现器官捐献37例、遗体捐献37例、角膜捐献43例,合计117例。
合肥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是历年人数最多的一年,并且三项捐献数字及总数均在全省排名第一,这也让更多的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登记志愿者年龄越来越小
很多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有丝毫损坏,一些人甚至将捐献遗体或者器官视为大逆不道。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捐献行动中,将自己的生命用另一种方式留在人间。
许江安是安徽大学的一名保安,但同时他也是一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作为合肥市第一位且目前唯一一位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早在10年前,他就已经签下了捐献志愿书。“2008年,我无意间得知遗体可以捐献,就下定了决心要去做这件事。人总有一死,死后还可以为医学研究做贡献,为一些患者带来重生,是件特别好的事情。”许江安说,“所以我就到处打听,最后找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安医大遗体接收站,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器官手续。”
“遗体器官捐献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重生”,展现了人间大爱,也帮助无数人重获健康。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家人也会反对他们的决定,但将遗体或者器官捐献出来,用于科研和医疗,是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同时可以让更多人明白,虽然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厚度。”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器官中心安医大接受站负责人吴连仲告诉记者。
据悉,2013年7月,安徽省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至目前,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收站共接收到遗体捐献491例,登记志愿者3792人,志愿者的年龄层次也开始向着年轻的80后、90后们倾向。但其实,尽管目前遗体、器官捐献人数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与器官移植以及教学等方面需求来说,还有很多的缺口。
在生命的长河里,逝去并不是唯一的终点。而遗体、器官捐献者用他们的行动证明着,他们是留下希望的英雄。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奉献大爱的人道事业,为挽救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服务医学教育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大爱无言,向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和志愿者致敬!
原标题:器官捐献,在合肥让百余人“重生” 责任编辑:陶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只作新闻传播不作商业用途,若不同意转载请原作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作删除处理。联系电话:0551-65286144) 文章关键词: 器官 捐献 重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