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发展路 喜迎党代会(五):招生就业工作五年回顾

21.11.2014  12:03

  2010年以来,招生与就业工作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人才培养“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校事业良性发展。

  学校于2012-2013年连续两年获评“在皖招生院校网上咨询答复工作先进单位”;2010-2012连续三年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于2011年在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典型交流发言。2012年,学校获评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此外,学校还先后获评“首届安徽省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院校最佳组织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征文评选活动最佳组织奖”、“2014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奖”。

  招生就业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建立招生就业奖惩机制。紧紧把握国家、安徽省招生就业工作新形势、新任务,适时修订了《关于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安徽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等文件。2010~2013年,累计表彰就业先进集体14个,先进个人46名,有效调动了全院上下招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的信息沟通,深入分析各专业招生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及社会需求反馈等信息,优化招生专业设置,合理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吻合度。三是建立就业联系人制度。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全面就业。四是逐步制定了《招生与就业工作处业务工作流程》等规范文件,严格规范招生、就业各环节工作,并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树立服务师生意识,接受师生监督。

  招生专业类别配置趋向合理。依据学校“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招生专业,对“招生不旺、就业不畅”的专业予以减招直至暂停招生。2010年以来,累计新增招生专业12个,缩减招生专业11个,暂停(隔年)招专业13个(见表1)。近五年,学校招生规模保持在4300人左右,生源以安徽省内生源为主,涵盖22个省(自治区、市),合理配置了全国普通高考招生、安徽省专升本招生、安徽省对口招生等三类招生计划数。

  生源数量质量稳中略升。五年来,先后探索采取了二级学院分片深入生源地中学、邀请中学教师来校研讨、组织参加高招咨询会等方式,并采用招生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信息媒体,加强学校招生宣传,提升学校美誉度,吸引了优质生源报考。

  学校总体生源数量充足,普通高考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均保持较高水平。省内生源质量较好,从安徽省普通高考招生投档情况看,理科超省控线4分以上,文科超省控线2分,录取高分考生数量略有增加。省外生源质量较高,其中,在江苏省连续三年增加招生计划,在河北、广西等8个省文理科投档线连续三年均超过当地二本线15分以上。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五年来,学校加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累计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高级)资格2人、国家职业指导师(中级)资格35人,取得GYB、SYB、KAB培训师资格16人(次)。修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必修课)课程教学大纲,积极争取滁州市创业模拟实训计划,强化学生“双创”精神培养,累计为1560名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培训和指导,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7月,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被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评为“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

  选聘就业联系人,积极推进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全面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累计审核注册用人单位达951家。精心组织实施“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教师特岗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建立“双困”毕业生帮扶体系,实施“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帮扶,累计发放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24.04万元。2014年,我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被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组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毕业生就业市场深入拓展。五年来,累计组织各二级学院215人(次)到江、浙、沪重点就业区域62个大中城市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回访。深化与优质企业合作,设立特色冠名班18个,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依托“江苏省百校百企毕业生供需对接洽谈会”、“蚌埠市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大型校企合作对接活动,与当地就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建立了人才对接联动机制。每年组织校园小型专场招聘会约150余场(次),大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涉农单位专场就业洽谈会2场,累计邀请到校企业400余家,举办企业宣讲会18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超过1万余条。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2010-2014年,我校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8620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始终位于省属高校前列。

  下一步我校将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是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社会需求调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二是加大就业工作软、硬件的投入。积极组织人员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就业信息收集能力和服务毕业生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责编: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