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商路”建设,加快畅通水陆空“三大通道”

17.12.2017  18:20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17日讯(记者:孙成、雷鸣剑) 12月16号上午10点,在上铁合肥货运中心,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辆满载货物的合肥至汉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15天左右就将抵达德国汉堡。上铁合肥货运中心合肥经营部集装箱班组长钱俊峰告诉记者,这一中欧班列于2015年6月开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每周一班常态化运行。

   “2017年,我们总共发出去43列,总共是3000多辆,比2016年发出量增长了30%。”

  安徽新亚欧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杰传宝说,合肥至汉堡中欧班列由于“一站式”运达,时效性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企业选择这一运输方式,货源品种也由最初以笔记本电脑、汽车、机械、轻纺等产品为主,现在涵盖了太阳能光伏、液晶显示器、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2018年计划发班量将比2017年增加一倍左右。

   “扩大宣传,积极动员安徽省和合肥市当地企业扩大与境外企业加强经贸交往合作;加强口岸建设,比如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合肥市口岸办也在积极申报一类口岸,对今后的通道建设,中欧班列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帮助。”

  除了在利用铁路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我省还积极发挥江淮航运优势,加快沿江及内陆港口建设,畅通水路物流大通道。

  马鞍山郑蒲港于2014年12月开港,开港之初就以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为定位,近年来,先后开通郑蒲港至合肥港“天天班”、“郑蒲港-泉州-广州”皖江港口第一条集装箱干线直达出海定期航线以及通往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直达国际航线。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党工委委员黄翔说,郑蒲港铁路建设也已启动,建成后进一步打通陆路交通,连接合肥中欧班列,使中部地区货物通过铁路直达港口,进而出海,快速进入世界物流圈: “这样就真正把郑蒲港打造成了‘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安徽的出海口,实现‘皖货皖运’。”

  陆路、水路等对外开放大通道逐步畅通的同时,我省也在逐步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并推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芜宣、蚌埠等机场项目建设,努力搭建连接“一带一路”重点城市的“空中走廊”。目前,合肥新桥机场开通了合肥至洛杉矶、合肥至法兰克福的国际货物包机,结束了没有国际货运航线的历史,并将进一步开通至东南亚等地的定期货运航线。

  新桥机场货站国际货运部副经理徐丹: “随着货物量的越来越加大,国际货物越来越多,现有的货站将作为国际货物来使用,还将建设二期货站,新建货站之后将提升合肥机场保障国际货物运输的能力。”

  为加快构建高标准大通道,我省还充分发挥自身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推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商合杭及合安高速铁路、郑阜铁路,合宁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安九铁路及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省商务厅厅长张箭: “下一步就是要深入谋划商路的建设,深入推进安徽的水路、陆路、航空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只有畅通国际渠道,才能融入世界,走向全球。”

  记者手记:

  开放发展,通道先行。安徽作为内陆省份,只有畅通国际大通道,才能实现联通世界,融入全球,才能把自身地理区位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而构筑起水陆空四通八达的航线网络,就是铺筑起连接世界的“高速公路”,让开放的资源迅速在江淮大地交互、聚变、升值,助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