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非遗品牌 助力区域发展 安徽省四级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11.06.2018  12:32

        随着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徽班”再赴京城。 6月9日,在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内,传统徽剧《万花献瑞》《观阵》《贵妃醉酒》《磨坊会》《徽班进京》等精彩亮相。我省全面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以徽剧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目前全省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72项,省级非遗项目478项。已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并建构起抢救式保护、博物馆保护、生产性保护、宣传性保护、教育式保护等科学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9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6人。本着以人为本,见物见人的原则,我省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搭建传承平台、补贴传习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拓展传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活态传承成效显著。

        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研究基地、非遗教育传习基地等载体,传承着文化根脉。

      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68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0个,省级非遗传习所19个。上个月,《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发布,我省望江挑花、阜南柳编等18个项目入选。传统工艺振兴有侧重有抓手,入选该目录的项目,大多具有较好的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它们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部分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已然成为中坚力量。(记者 张理想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