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告看安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生态文明安徽样板,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起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从持续推进呼吸“保卫战”到全境推行河长制、林长制,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江淮大地绿色发展演绎生动实践。在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同时,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古村落鸟瞰。本报记者程兆摄
日前,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参加绿色低碳骑行公益活动。本报通讯员王彪摄
近日,合肥市首个公园林间书屋正式运营。图为市民在林间书屋中阅读。本报记者范柏文摄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报告摘要】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安徽实践
环境就是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大治污力度,认真解决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
治理大气污染,各地瞄准工业、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开展源头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 2016年,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4.3%。全省PM10年均浓度连续3年下降,2016年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2%,比2012年下降2.5%。
继向大气污染宣战之后,我省去年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各地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当前,河长制全境推行,水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水环境质量向好。今年一季度,全省10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6.4%,超过年度目标。
今年4月27日至5月27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我省,一场剑指环境“顽疾”的攻坚战全面打响。督察组移交我省办理的31批3719件信访件,已累计整改完成3230件,占总数的86.9%。
基层声音
南陵县籍山镇居民秦云霞: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正是群众之所盼。希望我们的家园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报告摘要】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安徽实践
低碳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是解决全球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新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省积极探索符合安徽省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共有22家园区、市(县)、企业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逾9亿元,覆盖了“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通过试点示范,我省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淮南矿业等5家单位发展模式入选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模式样板。
我省积极落实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2012年以来,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逐年降低,累计下降22.46%,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基层声音
安徽杰沃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凡辉:近年来,我们带动阜南农民从事秸秆收集、运输和利用,为秸秆禁烧、秸秆循环高效利用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我们很受鼓舞。发展循环经济,变秸秆为财富,能实现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受益“三赢”,我们将认真做下去。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报告摘要】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安徽实践
2016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顶层设计引领绿色崛起。近年来,我省重磅推出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文件。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为生态文明建设绘蓝图、作保障。 2016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提出以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风尚塑造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模式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上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划定生态红线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年底前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020年底前建立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基层声音
安徽大学环境资源研究专家张辉: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可靠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与协调生态环境统一监管和分工监管负责的关系,充分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2】【3】【4】【5】优化生态屏障体系
【报告摘要】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安徽实践
《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加快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在皖江生态文明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黄山国家公园、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多点发力,力争到2020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今年,我省深入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绿色发展行动纲领、形成推进机制、运行重点项目库、建立纲要体系等,绿色发展行动推进迅速、开局良好。截至7月底,项目库年度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实际完成投资452.15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1061.2万亩,造林总合格率99.8%,创下了全省造林速度和造林质量最好纪录。
今年9月,宣城市、金寨县、绩溪县获评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旌德县入选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基层声音
金寨县环保局局长陈少东:前不久,金寨县跻身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实施生态人居和生态保护工程,努力探索具有金寨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在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我们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努力把金寨打造成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