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问题发力 闯发展新路

11.06.2014  11:52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合肥致力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县域经济发展“短板”等节点性难题,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势头――

■ 本报记者 张鸣

6月5日,合肥荣获“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称号,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在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指标也在稳步提升。“合肥正在打造一条城湖共生、湖靓城美的发展新路。”这是联合国环境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组成的组委会对合肥的评价。凭着勇闯“新路”的劲头,合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认可。“新一轮跨越发展,是一场推进科学发展的‘大竞赛’,要敢走新路、敢为人先、敢破难题。”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大势下,全省各地都必须勇闯新路,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项目建设,“钱”从哪来?

发展之路常遇“拦路虎”,关键看有无敢闯敢试的勇气。要善于运用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发展规律,攻坚克难勇创“先行之作”

距离京东方6代线项目在合肥奠基仅仅五年时间,如今,合肥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平板之都”。合肥京东方6代线,已是全球盈利能力第一的6代线。而京东方8.5代线是全球第一条应用ox-ude、Cu等技术兼顾 AMOLED生产的8.5代线,也是中国首条自主建设、使用金属氧化物技术的TFT-LCD生产线。两条线路的产线产能和良率爬坡速度,也位居全球第一。京东方带动合肥液晶配套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近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没有合肥超人的胆魄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个项目做不成。 ”京东方集团董事长王东升感慨地说。 2008年,合肥市果断决策与京东方同舟共济,一次性拿出财政资金30亿元进行战略投资,直接撬动145亿元社会资金,最终成功解决了175亿元的巨大融资难题,财政还赚了近6个亿。“合肥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这一创新是京东方项目落户合肥的关键。”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说。

住宅产业化,合肥又一个新兴千亿元产业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合肥经开区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住宅产业化基地。“以市场换技术,这是合肥市先行先试的智慧。 ”远大住工安徽公司总经理邹峰认为。合肥以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各类公益性项目为“菜单”,两年时间迅速吸引了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间国际等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当前,合肥的建筑产业化设计产能已达到530万平方米/年,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

近年来,全国光伏产业进入 “冰河期”,而在合肥却迎来春天。一度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合肥的光伏产业曾陷入低谷。合肥市在此时提出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在全国首推 “度电补贴”,此外还另辟蹊径,把发展光伏产业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计划用5年时间支持1000个以上农村贫困户建设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这可让农村贫困单户平均收入达2530元左右。 ”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告诉记者。

前不久,让合肥企业界欢呼雀跃的“利好”消息出台:合肥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出台“1+3+5”政策体系。今年,高达27亿元政府资金除采取原有事后奖补外,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

“以5亿元基金方式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按照基金运作的通常做法,对接社会资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测算,能够吸引20亿元的社会资本。”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郑家余说,“这一政策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政策资金的盘子越做越大,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越来越强。 ”

县域“短板”,如何拉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县域经济强不强。只有县域经济成为主体和多点支撑,崛起进程才能更快

从合肥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肥西县官亭镇回民社区。在广袤的田野上,忽然间“跳”出200多幢白墙灰瓦、高低错落的别墅民居,而村边的远处是整齐排列着的标准化厂房。第一次到这里的你,一定会震惊于这别样的乡村。

“我们的生活,如今可不比城里人差!”回民社区居民张书发老人一脸的自豪。以前,张书发老人一家五口围着几亩田,钱没挣多少,还很辛苦。土地流转后,孩子们在附近的工业园区工作,老两口则在种植园里上班,全家收入翻了几倍。张书发老人骄傲地向记者细数他们老两口的收入,“上班工资1200元,我们老两口就是2400元。土地流转每亩田720元,加起来一个月收入接近3000元,这样一年加起来3万多元啦! ”

回民社区,只是肥西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2013年,肥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7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0337元,同比净增851元。

“县域经济的一路跃升,让肥西人的腰包鼓了起来。”肥西县委书记汤传信说,近年来,肥西县四上全国百强榜单,2013年该县工业产值达1006.75亿元,成为全省县(市)级唯一一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的县,华南城、TCL、联想等一批“世字头”、“国字号”企业项目纷纷落地。

近年来,合肥市支持县域发展的各类资金总量超过了300亿元,大大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县域突破,盘活了合肥城乡统筹的这盘“棋”,合肥农民收入一年一个台阶,2013年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昔日的‘短板’,如今成为了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 ”合肥市长张庆军告诉记者。

2013年,合肥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60亿元,占全市的37.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养殖业比重超过50%,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由“十一五”初的19.8%提高到37.5%。

如今,合肥所辖的五县(市)全部进入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中部百强县,其中肥西、肥东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五舰齐发”,带动着合肥经济“航母”破浪前行。

快速发展,如何“低碳”?

走永续发展之路,关键在善解“成长的烦恼”。发展与环境不是“单选项”,“绿色”成为发展观的主流,新型的发展模式才会随之而起

端午节期间,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游客如织,三天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日均游客多达1.2万人。原本这是一片以杨树为主的万亩林区,经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和合理的打造,短短17个月一跃成为“国字号”森林公园,成为国家林业局积极倡导的城市生态修复的典范。 “发展要有幸福的‘味道’,才能成为百姓幸福指数提升的源头。”包河区区委书记胡启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包河区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仅“三圩”建设投入资金2.2个亿,以“三圩”为典型的环巢湖生态游,成为合肥旅游人气最火爆的区域。据统计,去年全年,包河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8%和18.9%。

“这只是合肥市轰轰烈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缩影,也只是合肥打造 ‘城湖共生’生态之城的一个 ‘片段’。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梅国胜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立志成为全国最美省会城市之一,“水文章”“山文章”“绿文章”“气文章”均写得大气磅礴。

仅以“绿文章”为例,森林合肥建设以来,全市造林三年迈了三大步,累计植树造林超过80万亩,这相当于“十一五”造林面积的近5倍,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植树造林目标任务。今年全市森林增长工程造林36.04万亩。经市级验收,今年共完成城区绿化1486.9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8.5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8平方米,有望摘得“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

环境保护优先还是快速发展当头?这一时代课题,关乎百姓福祉和城市未来。“绿色”成为合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合肥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战略导向,走出一条城湖共生、转型升级、富民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 ”吴存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