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农大学子缘何选择乡村创业?

04.07.2015  12:07

      “早就想引进一名大学生,这下可好了……”7月1日,辽宁省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农机合作社董事长金哲南到沈阳农业大学接郑志瑶回村时说。

  22岁的郑志瑶今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他将接任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并以知识技术入1%股成为合作社新的股东,开始创业征程。

  2013年暑假,在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家里休息的郑志瑶,接到辅导员老师电话,要送他到农村去社会实践。

  跟随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新光村后,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偏僻的村落,几个朴实的农民大哥,竟然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使用的机器都是时下最前沿的,而且用不几年的时间将这里改变了许多……郑志瑶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初次切实感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新光村社会实践一个月。回校后,他把调研、实践成果发表在《农机市场杂志》上,并协调学校工程学院,将实习基地建在新光村。他还和几名同学成立“农机视野”社团,将更多学农、爱农的同学拢到一起,共同研究探索农业机械和农村的发展。

  此后,新光村成了他的眷恋。只要放假,他就到新光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定点学习、社会实践和科技服务,学习合作社对农机采购和修理的方式方法,积累机械化大区域作业和田间植保的管理经验,了解当地农民对农机作业的意见和建议。

  他创业的愿望日益强烈:“我不考研究生,不考选调生,不考公务员,不考村官,甚至有领导、老师推荐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我都没想法,我想自主创业。学专业、爱专业、从事专业、引领行业、带动农业,不愧对自己的生命。

  在新光村,郑志瑶和金哲南聊起了创业的想法,金哲南当即邀请小郑以合作伙伴的方式进入合作社,承诺每月提供3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一定的合作社股份。对郑志瑶的创业项目,合作社以参股方式共同创业。

  金哲南说,看到网上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真是羡慕那些方式,几年前就想找农业大学毕业生,但只是想想,没敢找。

  新光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300多口人都是朝鲜族。小村远离闹市,自有一片田园风光。前些年,村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眼下拥有大型机械50多台(套),固定资产800多万元,110多名村民会员。新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金哲南任董事长。

  “现在村里富了,合作社跨区作业为稻农服务,翻地、育苗、插秧、收割、烘干、仓储、粮食深加工……每年利润都超过100万元,可合作社缺少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意的年轻人。”金哲南说,小郑以知识技术入股的方式来合作社,先给他1%的股份。我们看中的就是小伙子有知识有技术。

  郑志瑶要把知识变成财富。“稻田养鸭”是他为新光村“量身定制”的项目。新光村有稻田400多亩,土地肥沃,水稻种植远近驰名,这里无疑是稻田养鸭的最佳地点。他认为有机大米品牌通过稻田养鸭就能实现,他决定将这个创业项目植入小村。

  金哲南同意,现在合作社业务量很大,仅流转土地、自主经营的水稻面积就有2000多亩,土地早已不局限在本村本土。大多数是“跨区域”服务,光有面积规模远远不够,必须精细化、标准化生产,生产的产品要形成品牌。

  金哲南认为:“稻田养鸭和水稻种植技术结合,年末引进先进设备对稻米精加工,打出有机大米品牌,推向全国市场。

  郑志瑶算了一笔账,每亩水稻放养10多只鸭子,今年放养了300亩,3000多只鸭雏进入稻田,每天只需喂食一次,鸭子每天生活在水田中吃虫,鸭粪自然还田,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是原生态,绿色有机稻米,每隔三个月出栏一批鸭子,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明年2000多亩稻田,放养的鸭子将有上万只……几年内,要在省内联盟多家合作社,共同生产有机稻米,将这一项目形成产业链进行开发。”郑志瑶计划。

  “做90后的新农民,未来将农民重新定义为一种职业,带领新一代的年轻人共同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我的理想。”郑志瑶说。

(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晨 张宜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