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培育18名“90后”传承非遗 探索“非遗进校园”

08.10.2014  10:17

10月1日起,今年8月刚刚获得通过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施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如何去传承和保护?日前,本报记者联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全省已公布的6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所有年龄段的传承人进行了一次摸底,根据初步统计数据,目前仅凤阳花鼓、砀山唢呐、徽州三雕等9个国字号非遗项目有“90后”传承人18人。虽然人数很少,但毕竟是种子在萌发。

后继乏人,老艺人忧虑绝活“失传”

“我的师父董文焕是2011年去世的,师父离世前都还在考虑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受五禽戏。” 今年已经50多岁的周金钟是亳州华佗五禽戏的第57代传人。提及华佗五禽戏有无“90后”传承人,周金钟叹着气告诉记者,华佗五禽戏目前没有“90后”传承人,虽然学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学习只是为了一时的兴趣。

“别说‘90后’传承人了,就现有的几位传承人也都是一把老骨头了,有时我们几个老人聚在一起,真担心这么好的东西会失传。”72岁的谢学芳老师是阜南嗨子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她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传承断层,政府探索非遗进校园

“拿到这份统计表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也有些沉重,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非遗传承是个难题,也是非遗保护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先有告诉记者,虽然一些国家级非遗项目出现人才断层问题,但是相应的保护举措也已经在开展。

2013年1月,安徽省被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列为首批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试点省份,其中华佗五禽戏、凤阳花鼓、池州傩戏这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并已完成试点项目的采录资料汇总工作。

黄先有介绍,在通过办非遗项目联展,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的同时,省非遗保护中心也在组织实施安徽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同时积极探索非遗读本进校园的运作模式,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0

编辑:高勇

资讯标签: 90后”传承非遗 非遗进校园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