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精准发力 打造双创新高地

19.05.2016  08:53

2016年5月15日,合肥高新区服务企业大会在市政务中心大会堂举行,会议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聚焦困扰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就进一步提高高新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人才、服务群众的水平能力,打造省会双创新高地做出了重要部署。

我们集全区之力,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高效服务为抓手,形成助力双创新生态,打造双创新高地”,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说。

近年来,合肥市高新区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为抓手,依托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技术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六大重要创新平台,布局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和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三大综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强化源头创新,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把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双创特区”。

力推简政放权 编制权力清单

只有行政权限做减法,企业创新才能做加法,这是高新区的共识。园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让权力的清单晒在阳光下,完善和动态调整行政权力目录,公开运行流程,建设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实现行政权力网格化运行。据悉,园区积极治理涉及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严厉打击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双创主体提供更好服务。

打破人才藩篱 打造智力高地

唯才是举是高新区一贯的做法。园区以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的双创人才优先落户制度为突破口,率先迈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因素的人才体制创新步伐,促进双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据悉,高新区采取“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团队”的方式,每年组建30个左右的双创团队,引进培养5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鼓励领军人才自行组建双创团队,发挥人才工程和人才团队聚才用才的良好效果,积极打造江淮新硅谷,形成智力新高地。

提供真金白银 设立引导基金

提高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至30%以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容忍度提高到10%,三年示范期内扶持百家以上优质中小微企业……高新区将政府引导基金的效能落到了实处。 “对双创一靠政策二靠资金,我们要做到实处”,管委会负责人说。园区建立天使投资基金持续增资机制,完善与园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对接沟通机制,政府出资部分让渡收益。进一步提升新型孵化器“演而优则投”的积极性,引导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机构发起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小微企业,吸引具有先进水平的孵化管理机构在高新区实现向心集聚。

打造双创载体 搭建兴业舞台

为立志创业创新的才俊提供舞台,是高新区支持双创的有力举措。园区以政府为主导,探索“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定向孵化模式,锻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双创空间载体链条。依托合肥高新创业园、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5F创业园、洪泰、苏河汇等双创空间载体,沿园区内云飞路、天智路等特色街区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为双创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除此之外,园区鼓励境内外机构、企业和个人建立各类创新型孵化器;支持社会资本利用老城区、老旧工业厂房等存量建筑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引导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并利用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引入互联网+开辟线上双创新空间

以互联网思维助力双创蓬勃开展,是高新区一班人始终关注的问题。以打造“合创券”“政策通”和“市场汇”等产品为抓手,形成“人在干、云在算”有效方式,搭建合肥高新区“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合创券”是将传统的政策资金后补助转变为政府面向企业设计发行的一种可兑现的有价电子凭证,旨在鼓励区内小微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积极购买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引导科技中介机构集聚提供服务。据悉,单户企业每年最高可申领10万元,可抵预付50%的合同费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凭借合同、发票及服务结果等相关证明向高新区管委会申请兑现。“市场汇”涵盖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等范围,协调各类服务机构入驻平台,把创新链条做长,让企业享受最完善的双创服务。“政策通”将全面实现政策审批电子化,打出政策兑现组合拳,提升企业申报成功率,让扶持政策高效精准地送达每一个双创企业。(费非 杨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