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钱袋子”逾8成保民生

04.08.2015  18:40

  时光荏苒,面对年中大考,在合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背景下,合肥财税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财税领域,合肥再次勇当全省“排头兵”。

  而透视这份财税半年报的支出报表,今年上半年,共计有324.8亿元的财政支出用在了民生支出的项目上,同比增长29.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83.4%。

  “合肥要加大投入,高标准推进民生工程,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居住、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的声音掷地有声。

  首位度:合肥财政收入总量全省第一

  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肥财政收入完成5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完成预算的56.5%;其中,地方收入310.1亿元,增长14.4%。

  从全省来看,合肥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占全省的25.5%,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增收额占全省增收额的40.2%。

  在省内16个地市中,合肥财政收入总量位居第一位。而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地方收入总量位居第4位,增幅居第1位,与全国地方收入总量前14位城市比较,合肥地方收入总量为11位,增幅居第2位。

  贡献力:产业转型助力税收增幅

  今年上半年,合肥财政税收缘何能交出这样一份漂亮的答卷?

  “合肥要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切实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统一起来,把抓创新与抓产业结合起来,把抓转型与抓市场主体互动起来。更加注重把着力点放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上,更加注重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前不久召开的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市长张庆军明确提出了合肥经济发展的思路。此外,张庆军介绍,合肥还将健全完善金融体系,积极推动设立民营银行、消费公司等金融机构,争取更多的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合肥布点。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更多基金公司、投资公司落户合肥,加快打造基金丛林。

  这样的经济发展思路,道出了今年上半年合肥财税这份漂亮答卷背后的贡献力。

  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黄永强介绍,合肥上半年经济的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肥实际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103户,比去年同期增加53户,实际纳税359.39亿元,同比增长16.14%,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税收贡献占全市税收收入比74.8%。

  而在这些财政税收入贡献最大的企业中,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税收贡献是最大的,这与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完全吻合。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肥制造业税收贡献116亿元,同比增长11.5%,特别是平板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光伏及新能源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同比增幅超过1倍。

  看支出:主攻民生环保和大建设

  政府“钱袋子”如此饱满,咱合肥老百姓能得到的实惠也不少。

  按照合肥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要求,合肥加大财政投入主要将集中在民生工程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居住、收入、社保、医疗卫生和食品安全等。

  透视这份财税半年报的支出报表,大钱也都是用在民生项目中。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合肥财政支出389.6亿元,增长29.7%,占预算的58.1%。其中,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324.8亿元,同比增长29.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83.4%。其中,“32+9”项民生工程全面启动,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工程类项目完工率72.8%。

  大建设,支持产业发展和环巢湖项目资金也都得到了政府财力的有力保障。

  合肥升级完善了“1+3+5”产业政策,加强政策聚焦和资金统筹,26.77亿元的全年资金安排计划中,已经有14.75亿元基金全部拨付到了母基金公司,其他政策性资金正在陆续申报和审核兑付中。大建设资金,保障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的资金等也都得到了及时的拨付。此外,各级财政归集到环巢湖项目的资金总额达25.3亿元,加上完成环巢湖项目融资的12.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合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财税改革:三公经费预算向社会公开

  “有权不可任性!”在合肥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吴存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个不要”要求。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合肥各项财税改革正稳步推进中,其中2015年三公经费等预算经过批复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合肥将首次按照经济科目公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按险种公开社保基金预算,按照项目对外公开市本级专项支付预算,而市直部门2015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经过批复后,还将向社会及时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