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荣登中国幸福感"十强"城市榜首 成“最大赢家”

26.05.2015  17:01

今年上半年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4-2015》"十大幸福城市"名单上,合肥赶超北上广,荣登中国幸福感"十强"城市榜首。这也是合肥第四次入围全国最幸福城市,其中,有两次位居排行榜首位。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近些年,金融业因其科技含量高、人才密集、吸纳就业量大等特点,成为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主阵地。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佛山、杭州、南京、青岛、武汉、成都、西安等30多个城市相继开始了金融后台的布局和建设,掀起了金融信息技术外包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争夺战。

然而,让外界颇感惊讶的是,在这轮金融后台的争夺战中,安徽合肥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赢家。仅5年多的时间就吸引了工、农、中、建、交等15家金融机构入驻,在合肥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设立总行级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总面积已达26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248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约8万个,成为目前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这也直接促使金融后台服务产业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支撑产业之一。

与这一数据“比翼双飞”的另一项成绩,则更让各地主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们羡慕。今年上半年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4-2015》“十大幸福城市”名单上,赶超北上广,合肥荣登中国幸福感“十强”城市榜首。这也是合肥第四次入围全国最幸福城市,其中,有两次位居排行榜首位。

当经济发展速度与老百姓满意程度普遍遭遇矛盾的尴尬局面下,合肥为什么能免遭困局?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靠的又是什么呢?

“幸福感最强”的合肥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中国幸福感“十强”城市的榜单,是由普通市民的每一张选票投出来的。

自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主办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每年发放10万张明信片问卷,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每年调查10万户中国家庭的生活感受、经济状况、消费投资预期、民生困难和幸福感等,根据数据发布中国幸福感最强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

在今年捧回这座荣誉奖杯的时候,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曾接受媒体采访解读这份荣誉说,合肥老百姓的幸福,既有物质层面的满足,也有精神层面的愉悦,可以概括为“一高一低,一多一少”。“一高”,即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跑赢GDP增速;“一低”,即物价水平特别是房价较低,百姓既可望也可即;“一多”,即每年推行多项民生工程,解决了百姓就医入学等一系列难题;“一少”,即环境污染天数越来越少,天更蓝,水更清,生活环境更美好。

去年,合肥全市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1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380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步入“第一方阵”。与此同时,去年,合肥全市民生支出达到552.2亿元,增长12.5%,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9.02%,较上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合肥市民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2005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合肥市的城市人口每年净增20万人。寻求城市发展空间,合肥像很多城市一样启动了新区建设——2006年滨湖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截至目前,累计拆迁面积527.4万平方米,涉及拆迁群众8.13万人。

而在新区建设中普遍面临的拆迁安置问题上,滨湖新区实现了“少有所教、中有所业、老有所养”。新区建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地极大支持,从未出现因征地拆迁而发生的集体性上访事件,群众反而要求早拆迁、早建设,真正成为了新区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极大地优化了新区的投资环境。

在滨湖新区196平方公里的规划中,保留了73平方公里的生态圩区湿地,目前合肥城区拥有的6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公园,新区范围内就占了4个,分别是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塘西河公园、十五里河公园和牛角大圩。使得新区居民在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同时,驱车不过10分钟,就能进入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态田园,享受家门口的山水风光、绿地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