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芯”开启智能时代 合肥将打造“中国IC之都”

16.05.2016  20:56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说到集成电路, 大部分人会觉得很陌生, 而说起它的 “昵称” ——芯片, 你一定恍然大悟, 它运用于电视、 电脑、 汽车等多个领域, 几乎覆盖了现代科技生活。虽然一枚 “芯片” 的大小仅在 “方寸” 之间, 但其技术水平却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三年前,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还是一片空白, 如今已建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对于未来, 合肥也有了明确目标——打造 “中国IC之都”。

汽车进入智能 “芯” 时代

如今的家用汽车已经越来越智能, 而如此多的功能其实都是一枚只有 “指甲盖” 大小芯片的功劳。

“芯片是汽车电子行业的核心技术, 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 ‘心脏’, 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 杰发科技研发总监陈凌告诉记者, 以前国内的集成电路基本靠进口, 国外技术一直处于垄断地位。2013年,“杰发科” 落户合肥后, 主攻高性能汽车电子芯片和基于芯片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 国产汽车电子芯片的技术正在逐步提升。

有了技术, 如何广泛运用于生活更显重要。“我们第一代产品 MT3360, 把少数人才用得起的高端车机领域带入大众时代。原来一台车机导航要七八千元, 现在贵的也就一两千元, 便宜的几百块钱就能买到。” 陈凌说,“杰发科” 已经打破了技术垄断导致的产品高价格局面,“第二代产品 AC8317将把车机市场带入智能时代, 驾驶体验和安全性都会大大提高。”

据介绍, 汽车电子芯片是一项复杂又尖端的科技产品, 特别是前装电子芯片技术含金量更高, 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家垄断。仅用两年时间, 杰发科就占有了国内后装车载电子市场的 70%, 去年开始, 杰发科进入前装市场, 已经成为一汽、 上汽等主流车企的供应商。

“去年底, 杰发科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 建立联合实验室,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研发世界领先的智能车载平台双操作系统。” 陈凌说, 这项 “杀手锏” 将用一年时间研发, 两年左右实现量产, 用不了多久, 更多汽车将可装上 “杰发芯”。

高铁电视芯片 “合肥造”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铁线路的显示屏用上 “合肥芯”, 未来还会进一步推广。

除了汽车, 平常生活中的电视机、 显示器、 机顶盒等电子产品, 也都倚赖芯片技术。在合肥另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宏晶微电子, 记者便看到了这些自主研发生产的芯片所应用的产品。

“芯片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我们的产品也已经覆盖到显示器、 机顶盒、 智能终端、 智能电表水表、 车载电视、 高铁显示终端等。” 宏晶微电子总经理刘伟告诉记者, 显示领域技术要求在早期并不高, 只要信号能够传输到终端即可, 但现在随着技术发展, 图像显示不仅从 2D发展到 3D, 对于图像和声音的传输信号质量要求也在提升。

因此,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核心芯片已经成为该公司发展的具体目标。

刘伟举例说: 比如高铁上的显示屏, 播放的视频如何更加稳定, 不受干扰, 就需要高性能芯片技术支撑, 这也是目前宏晶参与研发的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铁线路的显示屏用上 “合肥芯”, 未来还会进一步推广。

从 2009年落户合肥, 刘伟和他的团队便开始主攻新型平板显示设备相关芯片的研发。目前已经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159项, 另有 7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 还拥有注册商标 4件。“未来更多平板显示领域的芯片都将是 ‘合肥造’。”

台湾电子企业 “落子” 合肥

为何跨越海峡选择合肥落户?“我们看中的是合肥的技术人才和区位优势。”

电脑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 而如今选择电脑时, 开机速度更快的固态硬盘已经是很多使用者的 “标配” 了。你可能没想到, 固态硬盘这类电子产品的市场, 合肥也开始全面 “进攻” 了。

在合肥高新区, 兆芯电子是一家新兴的电子企业, 而它来自台湾的 “血统” 显得更加特别。“目前主要做固件研发, 芯片研发也逐渐从台湾转移到合肥了。” 该公司总经理王智麟介绍, 该公司是台湾群联电子在合肥的全资子公司, 在台湾, 群联电子专注研发设计固态硬盘, 也是最大的掌握了闪存控制器主控技术的企业。在全球, 能掌握主控技术并实现量产的企业不超过 5家。

为何跨越海峡选择合肥落户?“我们看中的是合肥的技术人才和区位优势。” 王智麟说, 在合肥, 客户和电商的获得均比较方便, 使得公司的生产和交货时间大大缩短,技术可以就地服务客户。另一方面, 高新区正全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政府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优惠条件, 对企业在产业链聚集和人才引进方面很有帮助。

据介绍, 兆芯电子在合肥的研发方向除了固态硬盘外, 还包括手机、 平板电脑、 机顶盒等产品的嵌入式存储。未来 3~5年, 还将在本土招聘 300人组成研发团队,“合肥芯” 的 “血统” 将更加纯正。

从 “一片空白” 到 “异军突起”

目前基地已有集成电路核心、 关联企业近100家, 形成了全产业链格局, 在全国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近一半的市场需求在中国, 但长期以来, 我国集成电路却大量依靠进口。” 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向记者介绍,相比之下, 我省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 规模小、 差距大, 但其中仅合肥家电、 平板显示、 汽车电子和绿色能源等产业, 每年对各类芯片的需求就达到数十亿片, 总价值达 300亿元。

面对 “缺芯少魂” 的现状, 合肥开始利用人才等优势招商引资, 吸引全球各集成电路企业投资设厂。立足国际化, 瞄准核心技术, 短短三年,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从 “一片空白”, 到现在异军突起。

2015年 9月, 省政府公布了首批 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成立。目前, 基地已有集成电路核心、 关联企业近 100家, 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 制造、 封装测试、 专用设备、 材料全产业链格局, 在全国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目前, 在基地内, 联发科技是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群联电子为全球固态硬盘控制 IC领域的 “领头羊”, 同时还拥有中电 38所的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专用集成电路工程设计中心等平台。2015 年, 基地产业链实现总产值 129.6 亿元, 税收近13.5亿元, 拥有从业人员 1万多人。

宋道军透露, 今年一季度, 基地还将续建和开工建设 32个项目, 涵盖集成电路设计、 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及配套等产业链核心环节, 力争用 3~6年的时间, 将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电子、 面板驱动、 功率集成电路、 特色存储器等特定芯片生产基地, 全力打造“中国 IC之都”。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