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乡亲 合肥男子捐建全省首间“农家书屋”

06.06.2015  17:43

用自己的积蓄创办全省第一家农家书屋;用拾荒赚来的数万元钱,帮助贫困学生圆读书梦; 奋不顾身救落水者,落水者救出,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我们身边有着一群品德高尚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为,坚守着人性之美,让品德之光感动着身边人,为社会营造出崇德向善、尊德守礼的风尚。

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一组讲述身边道德模范故事的特别报道,让这点滴之光汇聚而成的耀眼火炬,温暖更多人。因为心怀着对乡亲的一份感恩,他把自己几千册的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全部捐出来,给家乡人盖了一间农家书屋,成为安徽省首间农家书屋。

多年来金兴安四处“化缘”为书屋募捐,甚至曾推迟儿子的婚期,把儿子结婚用的2万多元买成建材。经过扩建,如今这间农家书屋增加到了500多平方米,当地村民通过科技种田养殖,走上致富之路。“我会把书屋一直办下去,在感恩路上一直走下去。”金兴安说。

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为乡亲建书屋

今年66岁的金兴安是一名退休人员,按理来说,辛苦一辈子,此时正是他享清福的时候。可金兴安却并不“安分”,2004年,他把自己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全部捐出,奔波在 合肥 与定远之间,他想为家乡人建一家书屋,以报答乡亲们的一份恩情。

金兴安说,他出生在定远县蒋集镇,1960年,闹大饥荒,当时他11岁成了孤儿。在他衣食无源,无家可归的时候,邻居大婶把他接到自己家住下了。很快,金兴安所住的邻居大婶家也没有饭吃了,他又被好心的乡亲接到家里住下。

“在饥荒线上挣扎的乡亲们没有遗弃我,纯朴的乡亲们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让我成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金兴安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乡亲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给他上学。从那时起,金兴安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一定要报答乡亲们。

2004年,退休后的金兴安一直在寻找报答家乡的机会。他发现家乡连一家书店也没有。全镇近两千名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而乡亲们除了晒太阳就是打麻将,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金兴安,并由此萌生了为家乡创办“农家书屋”的念头。

2004年9月,书屋建设正式启动。从选址、设计到建设、采购,甚至一块砖、一片瓦,都是金兴安亲自采购。2005年10月28日,这家书屋正式开馆,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农家书屋,金兴安为之取名“作家书屋”。

金兴安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间书屋的建设和管理中。为了再建设一间农民阅览室,金兴安甚至推迟了儿子婚期,动用了家里留给儿子结婚装修的2.3万元钱。经过努力,两间带有走廊的农民阅览室终于建成。

书屋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作家书屋创办10年来,图书数量不断增加,图书不断更新,从几千册到4万余册。书屋已成为广大农民、中小学师生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文化 生活 乐园。乡亲们还编出了顺口溜:“书屋办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

金兴安说,农民通过看农业、科技和光盘,提高了养殖业、种植业技术,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例如,西庄的熊传运前几年养鱼养不大,死的多。看了《养鱼技术300问》一书后,掌握了养鱼技术,杜绝了死鱼现象。金巷村的金其如是个养猪专业户,以前母猪产仔时总是要死几头,自从看了《现代养猪技术问答》后,懂得母猪产前一定要限量喂养,否则就要死胎。从6年前饲养十几头发展到今天的母猪、仔猪、肥猪共有400多头,成了全乡闻名的养猪大户。

书屋既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和致富信息,又带动了当地乡风、民风的改观。

“全乡村民看风水、算命、打架闹事的人明显少了,进书屋看报刊、看光盘的人明显多了。”金兴安说,书屋创办十年来,也影响着许多学生,从这个偏远乡村飞出来的“金凤凰”数量明显增加。

准备申报全国首家农家书屋

从2004年书屋建成,至今这间书屋已走过11年了,不仅是安徽省最早的农家书屋,也成了安徽省农家书屋的范本,不仅书籍门类多了,册数也从当初的不到2万册发展到如今4万册,而这些书都是金兴安四处“化缘”而来。

金兴安退休前在安徽出版集团工作,擅长写作的他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金兴安一直在为书屋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王蒙为书屋题词“读书好”;著名作家、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张锲先生专程赶到蒋集,捐赠价值12万元的6000册图书;中国作协副主席金炳华捐赠其25套获奖小说精选……

书屋的名气增加,也给金兴安带来了许多荣誉,面对这些荣誉,金兴安显得很淡然。“早在2005年,我就把这间书屋捐给了当地政府,我不再是这间书屋的所有者,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间书屋办好,一直办下去,直到自己办不动为止。”金兴安说,下一步他们想将这间书屋申报成全国第一家农家书屋,为书屋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

本报记者 蒋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