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柏堰湖生态创新为国内水环境治理“代言”

07.06.2016  17:27

据合肥晚报报道,为做好“水文章”,留住蓝天白云,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畅”的美丽幸福城,合肥大力创新。于去年7月1日开工的合肥高新区柏堰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诸多生态创新举措,为环巢湖流域治理,甚至国内1000亩以内水域治理提供了参考,成为国内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示范工程、典型案例,被业内誉为国内水环境治理的“代言者”。

这个工程的创新点究竟在何处?昨天,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的“合肥创新力”调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千亩柏堰湖诞生健康生态系统

坐落于大蜀山西南角的柏堰湖,区域面积约2500亩,其中湖体水面面积约1040亩,湖体库容480万m3,平均水深5米,属巢湖支流派河水域。

1957年冬天,这个湖由人工挖掘而成,原为周边片区水库,用于农田灌溉,兼具城市防洪功能。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受周边工业厂房污染影响,湖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也越来越差。 2013年,这里被列入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二期工程。

“柏堰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最大的亮点是构建健康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高新城创(重点办)董事长丁增长介绍。

这里根据园区总体规划,测算了未来可能产生的污染总量, 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微生物试剂进行水体的消毒和改良,同时建立了沉水植物净化、滨湖带净化、鱼类调控、底栖动物调控四个子系统,形成纯生态的水体原位净化体系,使湖区建立起了新的生态平衡。

        为国内水环境治理“代言”

        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系统有哪些好处?

据了解,总氮、总磷和COD都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而通过栽植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矮生耐寒苦草等9种水生植物,重建的湖区生态平衡,可以增强水体自身对总氮、总磷、COD等主要污染物的消减能力;而通过栽植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再力花、千屈菜等12种挺水植物,则起到滨湖带景观和净化作用;通过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和螺蚌类、虾类和枝角类食藻性浮游动物等12种水生物,则起到完善人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改善土壤环境的作用。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这里已经完成水环境治理水面69万㎡,栽植水生植物30万㎡,涵养林28650株,草皮和地被70万㎡。随机检测的水质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四类水,湖水清澈,成为天鹅、红嘴鸥等候鸟迁徙路途中的休憩地和白鹭、野鸭等众多野生动物安家落户之处,生态效应初现。

业内人士介绍,合肥高新区柏堰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将对环巢湖流域,甚至国内1000亩以内水域治理提供参考,成为国内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示范工程、典型案例。

        天朗气清时可来观野鸟

去年年底,热衷周末休闲新方式的合肥市民就在柏堰湖边看到了成群聚集的红嘴鸥。除此之外,还有白鹭、野鸭等多种水鸟成群集聚,它们时而入水捕鱼,时而静伫水面,时而展翅飞翔……

鸟类的自然选择印证了合肥这项生态创新举措的功效。鸟类专家介绍,红嘴鸥愿意留下来,与柏堰湖水质变好、水中鱼虾数量增加有着很大的关系。 记者 杨兵

原标题:柏堰湖生态创新为国内水环境治理“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