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机场盲降设备语音预警系统获国家专利

18.04.2016  14:42

“盲降”系统是在低天气标准或者飞行员看不到任何目视参考目标情况下,引导飞机进近着陆,是飞行员的第三只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肥机场安装的盲降系统是挪威设备,性能非常好,但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设备故障报警声音太轻了,加上工作区域离飞行区很近,飞机起降声音大,预警声音容易被覆盖,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疏漏,导致值班员眼睛始终都要盯着设备,不仅非常容易疲惫,安全系数也大打折扣。”童克文介绍说。针对这种情况很不人性化的设计,合肥机场机电部决定对仪表着陆系统的报警系统进行改进。

由于国内并没有类似改进的通导设备可以借鉴,合肥机场机电部通导科童克文率领团队自己动手实施技术创新。2014年1月,他正式开始项目研发工作。

“系统改进的第一步是要对报警信号进行取样,按常规这个信号点只能从设备的电路板寻找。我们和厂家联系,寻求技术支持。谁料厂家说,技术革新可以,但是,只要他们设备的电路板有任何改动痕迹,今后设备出现问题将不负责质保。”这可难倒了童克文。“这分明是让你吃饭,却又不准用嘴嘛!”

“遇到问题但不能放弃,我开始深入研究设备电路,通过分析、测试,确定了技术革新方案:第一步是在完全不动原设备的电路板的情况下,通过光电隔离技术获取需要的信号;第二步是信号引出后自主设计电路板,把感应得到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分析处理后驱动语音模块。”童克文和他的助手们经过3个多月的钻研,2014年3月完成了盲降语音辅助告警系统的样机开发。“从1月到3月正好经历了农历春节,那也正是我研究的投入期,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琢磨这件事。比如语音驱动电路板到底是用单片机还是其他芯片?可单片机做语言告警电路成本要三千多元,怎样做到低成本、功能全又实用的呢?最后,我们找到了意大利一位大学老师发明的智能芯片,成本只要100多块,而且编程更方便。”童克文慢条斯理的介绍自己的成就。

经过2个月的测试,前后历经6次改动,17次软件编程,2014年5月,设备改造基本定型,又经过半年试运行情况良好。“现在值班轻松多了,尤其是夜间值班,人可以在值班室走动,不像以前,连上个厕所都很紧张,就怕设备报警不能及时发现。”通导科值班员许逸凡说。

在机场集团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1月仪表着陆系统语音预警电路申请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同年11月成功获批,这也是安徽民航机场集团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专利。据悉,全国共有400多套同类型“盲降”设备,但运用这项革新技术的目前还寥寥无几。

原标题:合肥机场盲降设备语音预警系统获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