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政协委员:最低工资应提至每月1500元

23.01.2015  05:05
昨日,在政协 合肥 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工商联界别委员就建议今年将合肥市最低工资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1500元,以缓解企业“用工荒”。
  
  政协委员表示,201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招聘 职位与求职人数相比处于1.4∶1的高位,表明用工形势很紧张。从合肥市人才市场的招聘企业来看, 汽车 及零部件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的制造业用工缺口尤其突出。
  
  之所以出现“用工荒”,是因为企业用工需求量急骤增加,而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另外,企业劳资关系不协调,无法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工资需求,也是出现“用工荒”重要原因。
  
  政协委员称,第二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苦活、脏活,更加向往融入城市。而许多企业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劳动关系失范现象,无法凝聚人心。此外,合肥市2014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260元,远低于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城市,导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远远低于这些城市,农民工自然向排名靠前的城市转移。
  
  委员们建议,合肥市应制定并及时发布合理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建议2015年将最低工资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1500元,并在7月前发布。”另外,最低工资标准要实行动态管理,以便及时调整。此外,政府也要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社会环境,比如解决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困难。
  
  合肥要避免建成“圆形城市
  
  政协委员称可降低“热岛效应”,从规划上减少雾霾影响
  
  本报讯昨日,治理雾霾成为政协分组讨论会上的热点话题。政协委员罗昕建议合肥要避免形成圆形或正四方形城市,从城市规划上减少雾霾的影响。
  
  罗昕说,合肥的气候条件是“上面有盖子、下面有炉子、周边有罩子。”“盖子”是指稳定的逆温层,缓缓西北风吹送瓦埠湖等暖湿空气,随巢湖暖湿空气上升,形成逆温层;“炉子”是指汽车、人类活动的能量排放;“罩子”是指无风或风速极小,底层空气不易水平移动。“这样的气候条件,容易让污染物在空中累积。
  
  罗昕说,合肥市有利于雾霾形成的因素中,巢湖、瓦埠湖等自然地理环境不可改变,但是可以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以减缓雾霾的形成。“耗能产业及主城区布局应避开在巢湖与瓦埠湖连线上,城市应沿东西向发展,形成东西向长方形城市,避免形成圆形或正四方形城市,以便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罗昕说,长方形城市能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相关新闻
  
  雾霾主要来自本地污染
  
  本报讯昨天,合肥市政协科技界别委员在发言中表示,合肥的灰霾污染主要来源于本地污染,其中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煤燃烧等。而部分北方城市的燃煤输送、秸秆焚烧,也是灰霾污染形成的原因。
  
  对此,委员们建议,合肥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对电力、炼油、石化、水泥、钢铁、有色冶炼、 建材 等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时,要控制燃煤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比重,适当增加太阳能、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非石化能源的比重。
  
  由于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大气灰霾污染的重要来源,委员们希望完善对黄标车、老旧机动车、燃油助力车的淘汰计划。此外,还要加强扬尘污染控制,防治秸秆焚烧。委员们还表示,城市应加强对餐饮业油烟、溶剂涂料生产及使用过程的治理,管控露天烧烤以减少污染。
  
  可建“风走廊”治雾霾
  
  本报讯政协委员刘政玖表示,合肥可以在城市规划中打造出一条“风走廊”,通过风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以减缓雾霾的污染。
  
  刘政玖说,所谓“风走廊”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专门留出的狭长通风管道。通过“风走廊”,可将市郊新鲜洁净的空气导入城市,市区内的原空气与新鲜空气经湿热混合之后,在风压作用下导出市区,从而使城市大气循环良性运转。
  
  刘政玖说,“引风治霾”在国内早有先例,上海在规划建设浦东新区时,特意留出了“风走廊”即世纪大道;武汉也启动了《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的编制。同时,合肥在建筑布局层面应考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对建筑物位置、高度、体量、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要进行科学的气象评估和分析,“不搞贪大求洋,也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使得城市内部大气更够良性运转。
  
  声音:
  
  公车晚上禁止停小区
  
  近年来,由于私家车数量大增,导致许多小区车位严重不足。合肥市政协委员黄芙蓉提出,所有住宅小区一律不准公车夜晚停泊。
  
  “按规定,公车是不允许晚上开回家的。”黄芙蓉表示,不少小区车位非常紧张,特别是老城区小区,然而总有部分车位被公车占据。“公车夜晚停泊在小区,侵害了小区业主的利益。”黄芙蓉表示,这也反映出公车私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她建议有关单位加强对公车使用的管理。
  
  居家养老物业可出力
  
  合肥市政协委员龚英亮提出,可以引导物业公司来承担养老的服务工作,通过物业公司成熟的市场化服务手段,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
  
  龚英亮表示,物业有现成的办公用房和场地,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为老年人开展各项服务,如开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和歌舞厅等,组织舞蹈、戏曲、羽毛球等健身文体活动,满足老人精神生活需求。此外,物业公司对社区老人情况非常了解,可以按老人的不同情况,实施有特殊需要的针对性服务,特别对高龄、丧偶、起居困难和经济情况较差的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能够提供专项的生活服务。
  
  本报记者 项磊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