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担当“国际角色”的对策思考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合肥发展赋予新的战略定位,明确把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把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作为合肥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把合肥建设成为内陆经济开放高地。这些新提法新定位把合肥推上了国际舞台,赋予了合肥国际角色。理性认识合肥的现实和差距,准确把握推进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努力方向和关键重点,是合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区域发展新棋局、实现发展新定位、提升国际竞争力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对此,笔者有以下若干建议。
推进合肥城市国际化,应该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引,以国际的视野、开放的姿态主动接轨全球化,以创新转型升级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以增强城市国际功能为载体提升吸纳要素资源的国际承载力,以彰显特色元素为主线提升城市品牌国际美誉度,做大做强经济实力、改革动力、开放活力、人文魅力、环境吸引力、品牌影响力,以国际化带动城市现代化,加快建设比肩宁、杭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不断开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局面。
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高端化是合肥城市国际化的“地基”。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腹地空间,聚焦产业高端化发展方向,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打造若干全国性、世界级、国际化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聚集高地。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四大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车辆生产造修基地,打造汽车及重大车辆产业集群。以区域性市场为基础、全球性市场为目标,加快发展高等技术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层次水平,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世界。建设接轨国际的产业发展平台,突出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区发展水平,打造国内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合作先行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和产城融合样板区;培育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建设国际水准的商务楼宇。
二、完善具有国际标准的城市功能
加快空间拓展、功能完善和战略升级,加快建成达到国际水准的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打造通达国际的立体化对外交通体系,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以强化对外通达、促进城际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统筹抓好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轨道建设的有机衔接和多式联运。按照都市区标准和国际化定位,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框架,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城区和现代化新城,形成中心城区、卫星新城、特色城镇、美好乡村(社区)相互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强化核心区城市设计和标志性建筑设计,开展国际化城市外语标识体系建设;建立智慧城市规划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慧化。提高包括教育、医疗、社区建设、就业、社保等在内的生活国际化服务水平。
三、实行全方位国际大开放
搭建开放平台,完善开放体制,优化开放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扩大合肥城市的开放度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等高对接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积极争取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点。加强窗口服务等涉外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政务服务国际化水平。推进国际化开放平台建设,在建好原有开放平台基础上,争取建立合肥自由贸易区。构建支持“走出去”的便利化机制,推动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拓展,积极引入国际论坛、国际会展、国际赛事和外国领事馆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扩大国际友城数量和交往规模。
四、建设体现国际品质的特色城市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思路,实现国际元素和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塑造个性、彰显优势。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名城。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形象定位,制定实施城市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和面向全球的城市形象宣传计划。深度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江淮地域文化,彰显现代创新文化,培育巢湖生态文化,打响特色文化品牌。积极争取在重点国家(地区)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城湖共生的生态旅游名城。以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加快编制《巢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完善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机制,推进沿湖岸线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工程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立足厚重人文底蕴、美丽湖光山色,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建成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争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园和创新产业集群、创新领军企业。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力争在智能语音、平板显示、公共安全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核心知识产权。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支持计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