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我市绘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蓝图

15.05.2014  18:34

  我市从4月份开始,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形成并实施后,我市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和项目落地更科学,更体现节约集约用地,全市形成“多规合一”、“财事相宜”、一张蓝图指导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新格局。

   规划内容涵盖领域广

  此次全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需求导向、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多规合一,项目支撑、滚动修编”的基本原则。规划期限为2015年至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其中具体项目安排期为2015年至2017年。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市区范围内,我市将合理确定市区各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标与规划,城市级、单元级以及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用地,能直接指导近期项目建设。而在市域范围内,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以“1331”市域空间结构为指导,加强市域范围内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我市也将提出市域范围内各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与建设原则。

  此次规划内容涵盖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教育、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其中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文化包括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青少年活动设施、科技馆等;卫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包括养老服务设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综合服务设施及菜市场、殡葬等。

   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

  当前,我市正积极摸清全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总结国内外城市案例经验。此次规划制定,将结合《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和各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对现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摸底调查,进行实施评价与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汇总形成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调研报告。同时,总结国内外城市案例经验对合肥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启示,形成国内外城市案例经验专题研究报告。

  按照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等要求,我市将依据未来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结合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目标,科学预测城市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与分区需求,确定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标体系,并且提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发展模式及近期需要建设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实施步骤、措施和建议等。

   10月底前规划正式发布

  此次规划编制从今年4月开始,到10月完成。

  8月底前,我市将完成规划编制初步成果,落实设施空间布局,建立设施建设项目库,与各部门协调沟通,对初步成果深化调整。9月底前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对规划草案进行论证,并修改完善。10月底前,全市的规划方案将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提交市人大审议并正式对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