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民族乡村发展底气十足

24.06.2015  11:39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统筹协调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 ,全市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推动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快速腾飞,唱响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的“最强音”。

 

一是项目资金助力发展。为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合肥市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都安排少数民族发展预算资金,并由2009年70万元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200万元。辖有民族乡村的县区全部配套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市民委委员单位落实责任,承诺“十二五”每年至少做1至2件让少数民族群众满意的实事。仅2014年,各委员单位在民族乡村实施各类项目77个、资金7000多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支撑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培育亮点、形成特色、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合肥市积极助推民族乡村发展大棚蔬菜、奶(肉)牛养殖、经果林、花卉苗木等特色经济。目前,14个民族村中,5个纳入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3个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寨保护建设项目各1个。

 

三是经济组织引领发展。在全市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带领少数民族群众闯市场和共同致富的能力大大增强。肥东日升养牛专业合作社与肥东县永江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其中,永江米业合作社在3个民族村建立了2万亩市级标准化绿色水稻基地,带动1.1万户种植户增收262万元,惠及群众3.5万人。目前,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家庭农场2个。少数民族企业数达到了43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年上缴税费达1500万元。企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初步形成多业并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