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06.10.2015  07:11

  金秋十月,合肥工业大学迎来了70年华诞。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体系完备、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为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经过特别改装的敞篷版安凯宝斯通客车,搭载着抗战老兵方队与我国高精尖军事装备同台受阅。正在观看电视直播的曹横热泪盈眶,这位安凯客车公司年轻的工程师为了这一天和伙伴们投入了无数心血。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早在学校时他和很多同学就埋下了科技报国、建设家乡的理想。现在这个理想正一步步实现。

  建校70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28万余人,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近年来该校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留在安徽工作,在重大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力能源行业、土木建筑产业等领域,遍布着合肥工大毕业生的身影,更有一大批合肥工大的校友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把23%的招生指标都投放在安徽。在人才培养上,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动、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当前汽车产业中热门领域,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研究项目,学校选拔二年级硕士生进驻江淮汽车集团开展联合培养,作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生力军和未来技术创新的后备队,同时合作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博士研究生班等。学校与奇瑞汽车集团合作设立“奇瑞学院”,按订单式培养汽车领域国际人才,首批51名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显著的效果。学校与各大汽车企业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工商管理等领域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并计划联合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高端人才。

  目前,我省已有15个地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交通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防科工办等行业主管部门也与该校全面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一条条服务产业行业快速通道的打通,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科研攻关带动产业集群

  作为坐落在我省的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合肥工业大学持续深化与在皖企业的合作攻关,不断拓展自主创新的新领域,形成新项目,推动自主创新。

  因航站楼造型时尚别致而被旅客们昵称为“热带鱼”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我省“十一五”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投用以来已成为合肥的新地标之一。然而,因这座航站楼建造过程中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呈现多样化,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规范设计,大跨度钢结构工程面临着艰难的技术挑战。合肥工业大学参与的科研团队经过4年攻关,创新性地提出了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结构临界失效状态的判定准则,还研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安全监控系统,这些为新桥国际机场的投用,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持。

  近年来,紧紧围绕安徽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8个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合肥工大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仅2014年,该校就获批授权专利286项,其中发明专利223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通过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等50余个研发平台的共建,该校在数字化精密制造、数控机床、机器人、现代显示、智能电网等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工业安全、太阳能光伏、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培育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学校与江淮汽车集团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为平台,持续开发出三代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为合肥市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14年,学校与合肥市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企业协同”的方式组建了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将对加速安徽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迈进,推进安徽制造业从“大”向“强”转变发挥重大的作用。

  学科锤炼瞄准前沿领域

  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其中复杂产品开发是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一款新型轿车的整车开发很难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的工程管理技术和工程管理系统。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带领团队,与奇瑞汽车公司有关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设计出“系统分解、分级优化、动态控制、协同推进”的管理模式和“静-动”结合的优化调度方法。据奇瑞公司测算,该成果使公司整车开发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降低开发成本10%至15%,同时提高了产品开发质量,降低了产品开发过程风险,提高了公司的技术输出水平。目前,该成果在俄罗斯、乌克兰、埃及等国家的奇瑞海外工厂广泛应用,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今年8月,由杨善林院士率领的“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面向企业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为了鼓励更多的“杨善林”们探索前沿领域,学校科学研究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行业经济建设主战场。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校师生以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为己任,将攻关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22项,取得的一大批重要成果转化在安徽,运用于企业实践中,为企业升级转型发展腾飞装上了助推器。

  “‘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说,“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历程中,学校将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安徽省‘三个强省’的创新发展道路,继续释放学科、人才、技术和资源各方面创新要素的活力,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美好安徽、创新安徽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