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实验学校今年首次扩招 录取率8:1

13.11.2015  17:15

  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尹希31岁晋升哈佛大学华人正教授的新闻,今秋曾令“超前教育”再度闪耀灵光。而在合肥,还有另一所学校28年坚持“另类教育”,用4年时间完成6年的小学教育。今秋,合肥实验学校首次扩招,四年制“学制改革班”由原先的80人扩招至120人。

   8:1的录取率

  冬日下午三点的天还一片光亮,刘晓琪和一群家长已经聚在合肥实验学校九珑湾校区的门口。只有此刻,人们才会不顾寒风,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向校门张望。

  “别的学校都是四点左右才放学。”刘晓琪告诉记者,合肥实验学校下午的放学时间是3:15。女儿陈奕菲正是该校“四年制改革班”一年级的小学生。换句话来说,陈奕菲将用四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课程学习。

  今年合肥实验学校首次扩招,面向全市招收120名“四年制”小学生,而在过去招生规模一直稳定在80人左右。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愿进入四年制的“学制改革班”。

  “需求量太大了。”据校方透露,今年首次扩招,全市共有800多名学龄儿童参加了入学测试。录取率几乎是8:1。对于刚刚幼儿园毕业的儿童,录取的尺度又是什么?

  在刘晓琪的印象里,女儿描述过一道貌似考核逻辑思维的题目。老师给出了一个圆,要求孩子以圆“作画”出三个不同的图案。

  费先生的女儿今年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在他的记忆里,实验学校在入学测试时,给孩子看了一些录像,并让孩子现场活动,回答问题,“我推测应该是观察他们的注意力和逻辑思维。”

  “幼儿园的孩子又不识字,也不会拼音,怎么考?只能通过观察。”合肥实验学校校长凌强告诉记者,为避免走后门,每年的入学测试,校方几乎不参与。测试方案完全由来自全国、全省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操刀。录取谁,不录取谁,校方都是依据专家的测评意见来。

  今年秋季开学后,学校正着手创建一间“自学室”,供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校内使用。无论学制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只要通过相应年级的测试,孩子就能直接跳级。

   拒绝“神童学校”

  1987年,合肥实验学校由时任合肥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兼任合肥一中校长的何炳章老先生创办。回忆起当初的办学,年过七旬的何炳章告诉记者,学校从创办之初就拒绝了“神童教育”,更不是一所“神童学校”。

  “第一届由于初办时不便划定学区,前来报名的学生远远超过了招生计划。”何炳章告诉记者,限于学额有限,当时就有人提议——出一套卷子考试来选拔,被他直接否决。

  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深圳特区发展最红火的阶段,中科大少年班在国内教育界风头正劲。“全国出现深圳经济特区后,我想合肥如能办一所实验学校,使之成为教育特区。”何炳章说,除了大环境许可,他的决心更来自于底气。“因为我坚定地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育自学’,是教会学生自育、教会学生自学。”

  “探索常态儿童充分超前发展之路”——成为了合肥实验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何炳章认为,学校面向的对象不是“神童”,而恰恰是“常态儿童”(智力中等或中等偏上、偏下的儿童)。通过智商测试来录取“常态儿童”是从第一届招生时就定下的基调。

  四年前,14岁的霍姚远从合肥一中竞赛班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这几天霍姚远刚办理完本校的保研手续。18岁的他,曾在合肥实验学校度过了小学、初中七年(4+3年)的读书生活。“我不认为班上同学是神童,智商只能算中等偏上吧。”霍姚远实事求是:部分后期跟不上的同学也有转学到普通学校再“补读”一年的。总体而言,在实验学校,孩子们较少浸染到功利的升学率,“自学氛围的营造是最难能可贵的。”

   金矿银矿莫如脑矿

  “合肥实验学校-合肥一中-北京大学-哈佛大学”,这样一条升学路线在传统中国家长的眼中近乎完美。哈佛博士张悦认为,虽然合肥实验学校的学制比其他学校缩短了2年,但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没有让我们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是坚持自育自学,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课后也不需要完成重复性的作业。”张悦对这段时光心存感念。因为在这里,他有充分的时间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特长。小学时,每到夏天,张悦最爱趴在学校的水池边,见证小蝌蚪长成大青蛙。

  在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就读本科的四年里,霍姚远发现几乎每一届新生中都会有1-2名来自合肥实验学校的“校友”。而整个安徽省少年班学院的录取人数也不过十几人。

  刘晓琪粗粗地算了一下,自今年秋季入学以来,一年级的女儿一口气读完了近20本课外读物。她有意与同事家的孩子比较过,在四年“学制改革班”,教学进度明显比普通学校快,但孩子的放学时间早,作业也少,阅读量却非常大。

  “报听写一个字写错了,孩子顶多抄四遍就够了,从来没有要求孩子抄一行,或者整张纸。”刘晓琪观察后,暗自透乐。而同事则向她诉苦说,孩子在老城区另一所公办小学就读,“第二天要考试,前一天晚上就吓得眼泪汪汪。”刘晓琪觉得,这太可怕了。反观女儿似乎每天都乐乐呵呵,放学回家后总爱跟她“汇报”在班级读书角里上演的“借阅故事”。

  金矿银矿莫如开发孩子的脑矿。何炳章曾经跟踪过一名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暑期阅读量。肖何子建是他的小孙子,也是他自育自学教学理念的“实验对象”。令他不可思议的是,孩子一个假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了30本,600多万字,远远超过了语文“新课标”中小学阶段全部的阅读量。

   应试教育的一面镜子

  “对于4年学完小学6年的内容,教育系统内部看法也并不一致。”合肥实验学校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正是每年学校招生都比较低调的真实原因。

  2011年合肥实验学校迁入包河区,开始尝试“双轨制办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可以自主选择究竟是7年还是9年念完小学和初中。但对于实验学校校长凌强来说,与应试教育激烈的碰撞也伴随着“搬家”而来。

  初来乍到包河区,周围学区内的家长对于学校的一批做法“看不惯”。凌强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放学时间。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家长认为下午4点就放学不可接受,且不说附近的民办学校,市区的部分公办名校都是晚上七点才姗姗放学,“这么早下课,孩子回家都玩掉了。”

  如何让家长们信服,凌强和教师们很无奈,没办法,还是“升学率”最有话语权。来自合肥省示范高中的一项统计数据让凌强异常兴奋,“今年高考,从合肥实验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合肥六中的一本达线率为100%。”

  何炳章特意调查过,一开始部分高中老师会觉得实验学校的毕业生上课好插嘴,下课好玩,有点“另类”,但很快会发现他们的潜力和后劲,“我们的学生不片面追求分数,但考试成绩总是不俗。”

  “我很庆幸,孩子的身体在初中没有被摧残,潜力也没有被完全榨干。”费先生告诉记者,女儿之所以能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与在实验学校培养的自学习惯与探究能力关系密切。“孩子不属于才智超群的,但自学习惯好,爱钻研。”

  教育不能一刀切,也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但费先生认为,实验学校的小班模式很难大面积推广。“一个班只有30多人,在教育资源紧张的当下,学校哪有这么多教室,这么多教师?”

  然而,由合肥实验学校发端的“自育自学”的教育理念目前已经在全国300多所中小学被推广。身为“学制改革班”学生的家长,曾在北京长期工作的刘晓琪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前,实验学校存在的意义更像是一面镜子,它会照亮应试大棒下的种种弊端,发人深省。

   不做超常教育的“神童学校”

  ——对话合肥实验学校创始人何炳章

  记者:在很多人眼里,4年完成6年的小学教育,7年完成9年的义务教育,这些孩子无异于“神童”,甚至长期以来在合肥,实验学校有“神童学校”的名声,对此您怎么看?

  何炳章:合肥实验学校不是做超常教育的“神童学校”。当时,国内做“超常教育”的专家,真诚希望我们加盟他们“超常教育”的学术组织。我说,我们乐意加盟。因为加盟之后,我们可以开阔视野,从中得到一些借鉴。但必须说明,我们所做的不是“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而是一种“常态儿童”的“较为超前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普通儿童”的“较为充分发展教育”。因此,合肥实验学校不是“神童学校”。

  记者:您说合肥实验学校是通过智商测试,录取智力中等的“常态儿童”,那么您如何看待智商一说?

  何炳章:我原来对智商问题也感觉有点神秘。后来,经过一定的学习,特别是经过对诸多测试了智商的孩子的实际观察,归结起来,我对智商问题就是两句话:一句话,叫“不可不信”。智商测试的标准和过程,毕竟是诸多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费尽心思,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而确定的,所以测试的结果确有一定的准确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天生禀赋。另一句话,叫“不可全信”。先天不等于后天。如果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赋也是枉然。

  回想起来,在新课改开展了十多年后的今天,进行这样的改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都是需要胆识和气魄的,何况是在28年前!如果说当年创办实验学校确实有点勇气的话,勇气来源于底气。(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