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再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合肥学院教授蔡敬民等主持的“新建-新兴-新型:突破同质同构 推进八个转变 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探索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学校继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连续三届获得该奖项,其中一等奖两2次,二等奖1次,刷新地方高校记录。
一所年轻的高校,带着改革的勇气、智慧和力度,持续十五年探索“新型应用型大学”建设不断线,从最初的“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与实践”(2009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到深入转型发展的“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 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2014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再到今天的“新建-新兴-新型:突破同质同构 推进八个转变 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探索实践”(2018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合肥学院在认真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经验的本土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合肥学院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在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广泛认可,更被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应用。2009年,教育部高教司来学校调研,形成了《有关合肥学院等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总结为七条经验、三点认识和四条建议。2015年,教育部第63期《简报》做专题推广。2017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将学校经验专题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近几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先后70多次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情况。
据了解,“新建-新兴-新型:突破同质同构 推进八个转变 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探索实践”项目持续15年探索“新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率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形成“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能力导向课程体系、“双能型”师资队伍、“以学为中心”教学新机制、人才培养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等全方位改革,在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队伍、资源保障和质量评价等八方面系统改革,形成“八个转变”实践经验,逐步建立“动态化、多层次、多平台”的“创新—推广,再创新—再推广”成果推广机制,破解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发展阶段定位同质同构、转型发展、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难题,成果的理念和经验获得同类高校普遍认同,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合肥经验”成为了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样板”。
十五年来,合肥学院不忘改革初心,不断深化办学定位、深化内涵发展,整体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获省级以上奖2403项,其中国家奖789项。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51项。学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就业率居全省前列,2018届为98.23%。企业评价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离不开”,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的摇篮”。2018年,95.01%学生对学校满意,98.7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现有51个专业对接地方战略新兴产业;与中外企业、政府合作打造了41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专业课教师“双能型”占比56.46%;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德生物质研究区域中心、安徽省巢湖研究院、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安徽韩国中心等建设,推动安徽对德、对韩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李克强、刘延东、陈宝生、潘懋元等领导和学者多次肯定学校改革成果。
(宣传部 教务处 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