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8户

05.02.2015  14:0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37件……2014年,合肥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更高了。“含金量”提升,离不开体制改革、人才集聚、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合肥市紧紧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定位,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加速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28户

  2月3日,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宣布,率先迈入量子技术金融应用时代。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安徽量通公司”)总经理赵勇对这条新闻颇为关注,因为,他所在的公司是该银行量子通信设备的供货方。

  根据工作安排,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也将于近期进行量子通信相关设备的室内测试工作。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计划建成连接北京和上海、总长2000余公里的国际首个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该公司为上述项目提供了量子通信设备。

  今年更早时候,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量子通信”,已然成为科技界的热门词汇之一。“简单地说,量子通信是结合量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兴安全通信技术,在国际上被视为是已知技术中保障信息传输安全的终极手段,具有极其重大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意义。”赵勇介绍。

  早在2009年,安徽量通公司由中国科技大学发起组建,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型企业。

  合肥市政府积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在安徽量通公司成立之初,就对量子通信产业的发展予以特别关注。2011年底,安徽量通公司与中科大的科研技术人员在合肥市建成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省内相关部门和合肥市为该项目支持经费6000多万元。

  目前,安徽量通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系统服务供应商,拥有我国最多的量子通信领域技术专利,建成世界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

  安徽量通公司的发展仅仅是合肥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合肥市2014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3户,总数达828户。建立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已有81%上升为国家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达2166户。以企业为龙头新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新培育组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1 6 0个,总数达9 8 0个。

  通过创新政策引领,企业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近五年全市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中企业占比由40%多提升到70%。

  平台创新成果比国际同类产品价格便宜三分之二

  “借助中科大的人才资源和中科大先研院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平台配套的一千多万元研发资金支持下,我们研发出浸入式超高清多媒体系统,预计价格在30多万元,比国际同类产品便宜三分之二。”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分中心副主任王国君透露,下一步,这套多媒体系统将对接企业,实现产业化。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载体培育。在大蜀山西麓,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犹如强力磁场,正源源不断吸引各类创新资源集聚。

  截至2014年底,中科大先研院已经累计引入创新孵化企业76家,注册资本达到4.179亿元。2014年,申报获批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情况近50项;申请和获批的专利数134项。

  创新人才培养与研发转化一体化,是中科大先研院的一大亮点。“先研院一直坚持把人才培养视为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培养模式方面,已经形成了‘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先研院特别注重根据合肥产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在加快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的同时,合肥也在加速协同创新的步伐。

  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已经全面启动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

  围绕主导产业,以高校为主角、企业为主体,组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现代显示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集聚人才1065人,研发转化成果114项,研发出国内首台赫兹人体安检仪等。9所高校建立了1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5年,合肥市还将在夯实创新平台载体上取得新突破,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合肥国家大科学研究中心,形成前沿科技与实用技术密切结合的科技研发应用体系。

  政策助力企业拿下国家一等奖

  2014年,合肥市高校院所和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奖9项,其中,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是近十年合肥市企业主持完成的首个国家一等奖。

  “在该项目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人才引进支持,购置设备,还是展开科研,合肥市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这其中,打造“人才特区”的政策尤为抢眼。围绕产业发展急需,合肥市深入实施“百人计划”、“228”产业创新团队、“33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通过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制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合肥面向全球对接高层次人才51个团队253人,建设院士工作站21家,博士后工作站56个。目前在肥工作院士总数达72名,引入国家各类“千人计划”专家160人。

  在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方面,合肥推动与长三角、中关村等地科技合作,与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科力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合肥创新效益突破放大。合肥市先后获批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