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坚持创建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06.03.2015  13:37

  新闻摘要

  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犹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身为瑶海区凤凰桥社区的一名楼道长,居民任玉敏是这样描述她所认知的幸福:“生活舒适”,小区环境从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生活在其中其乐融融;“城市认同”,合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得到了来自外界的认可和点赞,走出去脸上也感觉倍有面子;“人生出彩”,城市的发展让更多普通人有了共享出彩人生的机会,有了更好展现自己才华的一方天地。“这就是幸福,一个普通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为政之要,民惟邦本。在合肥20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创建宗旨,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创建“为民、利民、惠民”。回顾20年的创建路,就是群众不断得实惠的发展路。一项项温暖民心的“民生套餐”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

  合肥民生工程实施八年来,从最初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再到全面涵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热点问题,合肥民生举措日益充实,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殷实。

  “小改造”成就“宜居梦

  城东,在安纺生活区茂林路农贸市场经营了十几年蔬菜生意的徐玉华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高,因为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让他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状况,他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菜市场改造后,我们的生意更好做了!”徐玉华介绍,没有改造之前的菜市场就是一个脏乱差的“小集市”,菜农“骑路”摆摊,搭棚卖菜,不仅拥挤不堪,最要命的是一到下雨天地面泥泞不堪,必须穿胶鞋才能进出,非常不方便,“现在好了,改造后的菜市场不再日晒雨淋,不仅宽敞亮堂,干净整洁,管理也是井井有条,生意比以前好做多了,钱也比以前赚得更多了!

  “小菜场”体现了大民生,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是我市创建为民举措的一个“缩影”。市商务局市场体系规划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说,为提升城市形象,方便老百姓日常生活,2013年8月,市政府决定用一年时间将城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对城区所有尚未改造的菜市场实行标准化改造,不适宜改造的菜市场异地重建,已无改造必要且又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菜市场予以关闭。“我市城区菜市场现有总数为115个,到目前为止,经过标准化改造的菜市场已达99个,共投入资金1.2亿元,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该负责人介绍,改造提升后的菜市场实行划行规市,通风良好,排水畅通,消防设施、公共照明、停车场等辅助设施都得到了进一步改造提升,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购物。

  “不买房不搬家,老房转眼变新房。”和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一样,合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真正实现了百姓的宜居梦、幸福梦。道路整修、管道改造、绿化建设、停车位调整……一批批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仅去年一年我市老旧小区整治数量就达到了118个,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共新增停车位15974个,惠及了14.9万居民,目前所有项目都完成了工程施工。除了达到路平、水通、灯亮的基本改造要求,小区休闲和健身场所得到了重新改善和修整,并配置了健身器材,同时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加强小区安全管理,部分小区还新建了物业管理用房。此外,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市还对一些破损、陈旧、风化严重的房屋外墙进行了防渗、粉刷处理,拆除占绿、毁绿的违章建筑物,恢复了小区的绿化功能,小区环境变得更加美观。

  “大投入”撬动“大民生

  病有所医,对老人来说,拥有一个好身体就是最大的幸福。今年八十出头的庐阳区亳州路街道钱瑞仙老人患有慢性高血压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不过她几乎没有为买药治病花过多少钱。“社区卫生中心免费发送高血压药物,我每个月来领一次,一天服用一粒,每个月可以省下一二十块钱,现在病情已经基本保持平稳了,身体状况也不错。

  “像钱老太太这样每个月定期来免费领取药物的辖区居民还真不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胡静云说,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社区共实施11大类43个小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包括计划免疫、给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免费体检等项目。除此之外,庐阳区还单独实施了给慢性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免费发放药品的公共卫生服务民生工程项目,提供的十种药物均按照居民常用药的情况计入药品名录,实行不限量免费领取,惠及了不少家庭。

  我市民生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持续实施的省、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项目超过90余项,累计投入超过366亿元,年均增幅36.5%,政策惠及面超过700多万人。目前,我市已实现民生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养老保障“五个城乡全覆盖”。2014年,在省定任务基础上,我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精简压缩“三公”支出,对5个项目进行了提标。其中,农村低保提高至185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至2420元,计划生育特别扶助人均提高至2940元,分别高于省定标准250元、720元、420元,惠及群众20.71万人。此外,实施14项市级民生工程,新增投入3.38亿元。

  “今年,我市将落实省定32个民生工程项目,并拟实施市级民生工程9项。同时将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扩大民生工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放大政府投入效益,提升群众对民生工程的认知度、满意度。”市财政局(民生办)社保处有关负责人说,在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合肥民生工程满意度、知晓度双双超过93%以上,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并连续四年被央视调查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大建设”铺就“幸福路

  位于东一环附近的储运巷,在没有纳入“大建设”项目改造之前,一到下大雨就积水,让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2012年,在我市启动的小街巷改造工程中,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排水管道的重新规划设计,路面也被重新铺上沥青,路两边还补种了绿化。“如今的路好走多了,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附近居民高兴地说。

  2006年3月,我市启动了以综合交通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园林绿化工程为主的“大建设”。九年来,广大城建工作者用辛勤的汗水铺浓墨、着重彩,绘就“大建设”壮丽图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大建设”坚持“交通优先”原则,打通“大动脉”,健全“微循环”,消除“肠梗阻”,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合肥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目前全长54.5公里的9大高架建成通车,临泉东路、龙岗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相继建成通车,城区道路骨架实现了“”字形向“”字形格局的历史性转变,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中菜市路等一大批城市支路建成通车,有效地完善了城市路网;焦岗路、蜀河路、望联路等一批小街巷改造完成,完善了周边居民小区的水电气设施配套,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居民出行条件,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依山傍水、田园环绕,珠落玉盘、美不胜收。多年来,合肥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着力做好“绿文章”。在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力度上,我市按照“翠环绕城、园林楔入、绿带分隔、点线穿插”的要求,组织实施了大蜀山森林公园工程、高压走廊绿化二期工程、外环森林景观长廊工程、巢湖沿岸生态综合整治工程、道路绿化大会战等园林绿化工程,建成了一批生态长廊;坚持道路景观与公园建设并重,新建、扩建三国遗址、蜀峰湾等一批公园,基本形成“一圈、三环、四楔、五廊”的生态园林格局。与2005年相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0.11%提高到45.2%,人均公园绿地从8.7平方米增加到13.32平方米。2014年,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如今的合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成为了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