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领军中部省会

05.09.2014  17:28

  全市财政部门主动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和合肥发展大局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中找准位置,更加主动高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财政部门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政府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民本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遗余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看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赢得民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单项的民生小问题却是政府的大事情,惠民工程要持续做加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曾表示。市长张庆军也曾郑重承诺,合肥财力要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保、更先进的医疗,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市人民。

  量增质优,前7月财政数据亮点纷呈

  数字虽枯燥,但最能说明问题。

  这是一组体现发展速度的数字:1~7月,全国财政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5%。而同期合肥完成财政收入560.74亿元,同比增长22.68%。在保持大幅增长的同时,前7个月,合肥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4.62%,以近全省1/4规模,发挥了领军作用。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4.76亿元,增长26.97%,占全省比重为22.9%。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4位,增幅居第1位;在全国地方收入前14位的省会城市中,合肥居第4位,增幅居第1位。

  这是一组彰显发展质量的数字:1~7月份,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完成517.44亿元,增收99.95亿元,增长23.94%,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了92.28%,较上年同期提高0.94%。“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体现了在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健康程度很高。”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一面是税收在增,另一面企业税负却在降,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改革举措,效果凸显。

  今年1月1日起,合肥市邮政局开出全省第一张邮政行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宣告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营改增”税制转换准点开启,起步于2012年10月的“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和邮政业。6月1日,电信业“营改增”试点顺利上线运行。据统计,自“营改增”试点以来,全市所有试点行业税负下降24%,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累计减收税款约17.3亿元,其中地方财力减收11.1亿元。

  倾情眷顾,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

  收入,量增质优;支出,眷顾民生。

  1~7月,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35.76亿元,增长9.84%,完成预算的六成以上。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完成147.1亿元,增长5.26%,完成预算的58.57%。这些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275.36亿元,增长13.05%,占财政支出的82.01%,同比提高2.33个百分点。

  前7个月,八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民生财政”成为合肥财政的一大亮点。这也是合肥财政眷顾民生的“升华”。“合肥年度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均在八成左右。”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支出广泛投向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工程以及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更多向“三农”、基层和困难群体倾斜,促进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效落实,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力加快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特别是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我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建设资金超过366亿元,年均增幅超过74%,惠及群众750万人次。在确保民生刚需的同时,合肥财政坚持“花钱必问效,用钱必担责”,在全省率先对2007~2012年工程类项目开展绩效综合评估,涉及资金122.6亿元。

  在合肥,省、市所有的民生工程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分项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到工作有管理、管理有制度、制度有规范、规范有标准、标准成体系,推动民生工程从侧重结果考核,向全过程绩效管理转变,使民生工程真正温暖民心,让“民生财政”切实发挥效力。

  阳光财政,透明高效迈出坚实步伐

  8月13日,合肥市直92家预算单位集中公开2013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合肥首次全面、大范围公开决算信息。在此之前,4月份,市本级政府预算、市直预算单位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也悉数公开。

  “只要登录各部门网站,就能对政府计划做哪些事情一目了然,掌握未来一个阶段政府的工作重点。”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决算公开方面,决算数据同时附相关说明材料,增强可读性,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引导、监督预算单位控制行政成本,保障有效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阳光财政”,不仅能防止暗箱操作,还促进了财政资金高效利用。

  酝酿十年,跨越三届人大,历经四审,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8月31日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作为国家财政和政府动作的基础性法律,大修后的预算法在立法理念和关键条文上都有显著进步。对财政预算进行的全程管理,合肥始终周密执行。“深化‘全口径预算’,强化‘透明预算’,探索‘滚动预算’。”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统筹编制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将历年结余资金和各类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