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下“动脉”建设位列“国考”榜首

23.07.2020  18:11

   合肥日报讯   第二批国家综合管试点城市建设于2019年收官。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我市3年来建成廊体55.88公里,目前入廊管线已达201公里,电力、供水、燃气、通信、污水等管线同处一廊,有效治理了试点区域“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情况。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获悉,近日,住建部、财政部公布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终期评价,合肥在第二批15个试点城市中斩获头筹,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2亿元。

   201公里管线已入廊

  我市2016年获批入列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以来,在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肥高新区拓展区、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开展管廊试点建设,项目长度58.32公里,概算投资54.75亿元。目前,已建成廊体55.88公里,投入运营47.51公里,管线入廊201公里,收取管线有偿使用费5338万元,成效显著。

  供水、燃气、热力、污水、供电、通信等入廊管线是城市运行生命线。“地下综合管廊可将各类管线统一管理,逐步破解以往从空中架设形成的‘空中蜘蛛网’以及埋入地下易被挖断的难题,让城市清爽起来。”市城乡建设局管网办综合科科长曹必腾介绍。

   机器人全天候自动巡检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地下综合管廊要充分发挥效用,还须科学智慧管理。据了解,我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研发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管理系统,率先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监控。“未来,该系统整体纳入全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后,可以大大提升和保障城市管线(管廊)整体安全性。”曹必腾说。

  我市联合中国科技大学研发履带式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实现综合管廊内全天候、全地形自动巡检;管廊内结构三维立体成像。同时对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温湿度等气体浓度实时监控,还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管廊内指定位置重点观测。此外,该机器人能实时监测自身运行情况并输出故障报警声光信号。

   未来建设超700公里管廊

  根据《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6-2030年)》,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近期、中期、远期稳步推进,累计723.6公里,其中近期(2016~2020年)实施94.2公里;中期(2021~2030年)实施397.7公里;远期(2030年以后)实施231.7公里。

  “目前,共有13个试点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设计或已经施工,总长度约31.1公里,其中北京路、黑龙江路和已完成施工招标的大连路等7条路,涉及管廊15.4公里。”曹必腾介绍。其中,备受市民关注的中央公园建设区域,将依托园区内总体规划和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以打造CBD地区整体高效的地下空间网络为目标,近远期建设大连路、锦绣大道、中央绿轴等多条干、支管廊和楼宇间微管廊,最终形成干支结合、微型补充的综合管廊体系布局。

  (记者  葛清政)

[ 编辑:唐佑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