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南站崛起城市新地标
合肥南站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市近年来实施的最重要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一,对我市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与市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合肥南站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借鉴与吸收国内外经验教训,勇于突破创新,充分发挥了规划引领和指导作用。合肥南站,注定要成为让合肥市民骄傲的城市新地标。
沪汉蓉通道在合肥选线,曾有过“北线”与“南线”之争。所谓“北线”,即在既有的合宁、合武铁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但由于既有线路标准低,运行速度慢,致使旅客列车通过合肥枢纽的时间较长,只能作为临时过渡方案。所谓“南线”,即沿312国道,新建一条东西向高铁线路,沪汉蓉通道的旅客列车不再经过合肥站,而是直接由南环线通过,由于线型顺畅,可缩短运营里程8.6公里,对于形成真正的沪汉蓉大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线”“南线”之争一度白热化,最后形成的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即近期先沿合宁、合武铁路走廊扩建,同步改造合肥站,沪汉蓉通道引入合肥站,待远期客运能力不足时,再启动南环线工程。铁路的迅猛发展,促使合肥站的客运能力很快接近饱和,原铁道部于2008年初确定开展南环线与合肥南站的建设。起初,合肥南站站址共研究了三个方案,即徽庐站址方案(中方案)、陈宗益站址方案(东方案)和徽桐站址方案(西方案)。从旅客集结疏散条件、设站方式及道路交通条件等方面比较,最终确定了徽庐站址方案,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南站方案。该站址位于主城区与滨湖新区之间,位置居中,距合肥市区和新城区(政务文化新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均较近,大部分旅客出行距离较近,交通条件便利,可以设置南北广场。
“全架空”争取了空间
合肥南站选址确定后,市规划部门充分认识到不能“坐等靠”,必须立即行动。
“当初我们设计某省会城市铁路枢纽站的时候,跨线高架桥就协调一年多没能成功。合肥南站不仅跨线高架桥,就连线下空间架空总共用了不到半年就解决,难以想象!”有关规划专家介绍。
最终铁路轨道线下架空长度达550米,宽度达380米,线下释放面积将近20万平方米的空间,除安排铁路出站通道及设施外,为布置城市接驳交通(地铁、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场等)提供了充足的用地条件。
南站建设彰显细节美
在合肥南站规划中,规划人员几乎跑遍了国内诸多大型铁路枢纽。
“出去调研收获是巨大的,好的经验学习,教训也要吸收。比如出租车辆排队区设置在外侧减少尾气污染,就是学习了上海虹桥枢纽的经验;‘人车分离’、‘多通道上车’等公交和出租车集散模式,就是深刻吸取其他枢纽的教训后创新出来的。”这位专家表示。
合肥南站公交换乘枢纽、出租车上客区等,全部设置在铁路轨道线下空间。公交枢纽站设置在东侧(庐州大道侧),采用“人车分离”的全新设计手段,实现了旅客“落客-候车-上车-行车”完全分离的组织模式;出租车上客区设置在西侧(徽州大道侧),创新性地采用“矩阵式”发车组织,即旅客同时有5个出租车排队通道可供自由选择(相应的有5排出租车辆通道),将极大地提高换乘效率,减少旅客排队等候时间。
此外,在实现公共交通完全零换乘的同时,还最大限度体现机动车“快进快出”的设计理念。为此,对马鞍山路(南北高架一号线工程)、徽州大道、龙川路、庐州大道、繁华大道以及南二环等周边道路均进行了全线或局部快速化处理,充分考虑来自各个方向的机动车能够快速到达高架候车层落客区。
合肥南站建有南北两大广场,其中南广场面向滨湖新区,北广场面向老城区,这样可以兼顾不同方向的旅客,为他们进站候车提供最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