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大重点产业引领“创新浪潮”

21.08.2014  18:32
    语音产业:“合肥声音”享誉全国           亮点:“智能电视”动动嘴皮即可遥控           正在开车的你,不用掏手机拨号码,只要动动嘴就能打电话、发短信;在家看电视,只要说出节目名称,无需遥控器也能自动换台……语音技术与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着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语音产业呈现一片蓬勃发展之势。未来,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城市都能应用到“合肥原创”的语音技术,享受科技带来的甜蜜“果实”。           技术普惠性越强,“合肥声音”才能愈发响亮。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对接中国移动、创维、海尔、长虹、歌华有线等龙头企业,推进智能语音技术在通信、家电等行业的应用。目前,创维、海尔等企业运用语音技术的“云电视”产品已批量生产,这种电视能直接上网当电脑使用,获得了市场好评。讯飞语音输入法、灵犀手机语音助手等移动互联网软件实现了广泛应用,且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更令人兴奋的是,“合肥造”语音技术已广泛进入教育考试、智慧医疗、数字电视、车载终端等领域,并在其中得以示范推广。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语音及相关产业完成产值36.7亿元,企业数超过40家,同比增长高达71.5%。招商方面,截至目前,智能语音产业园已落户入园企业15家,签约项目44个,预计总投资超过60亿元,跟进有关意向入园企业12家。           下一步,我市将抓住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的契机,把推进语音产业作为我市信息消费工作重点,在公安、广电、教育、卫生等领域,加快声纹识别、机顶盒、教学考试、医疗健康档案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语音技术在家电、汽车产业的示范应用。           【更节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汽车“节能示范”           亮点:我市已推广新能源汽车9000多辆           开着新能源汽车行驶在大街小巷,不仅经济、舒适,而且低碳、环保。           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我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充电设施建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推广新能源汽车548辆,总数达到了9109辆。           今后,困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据了解,我市积极推进电动出租车和电动公交车上路运营,目前,已有125个充电桩正常运营,其他充电桩将在调试后投入运行。此外,在科技园站和明光路站有2座充电站,可满足纯电动出租车和纯电动私家汽车的充电需求。对于公交车充电,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今年新增的11个公交车充电站项目,同时,我市在建及挖潜的充电桩共有451个,若今年全部建成,可满足1300辆电动公交车的充电需求。           今后,我市将支持整车与关键部件企业的研发,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本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万辆,全国推广2万辆。           【更绿色】           太阳能光伏产业:清洁能源“阳光普照” 亮点:太阳能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相结合           太阳能,是真正的清洁绿色能源,充分加以利用可有效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循环利用。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我市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逆变器产能已达8GW,前6月实现产值107.1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82.2%,已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光伏生产基地。           太阳能光伏重在示范推广。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光伏电站144.08MW,涵盖工业厂房、商业建筑、学校院所、大型场馆、鱼塘和城乡居民家庭等领域。在清洁能源“光辉”的普照下,产业得到了发展,企业获得了利润,群众享受了实惠,一个又一个节能减排新典范就此树立。           在阔步迈向“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进程中,我市将探索“光伏示范镇”、就近售电、太阳能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力争今年新增光伏电站150MW,实现全年光伏产业产值200亿元。在对外合作上,我市继续加强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区合作、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将通过海外能源展会,争取更多进军海外的机会,积极帮助企业开拓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更安全】           公共安全产业:科技充当“安全卫士” 亮点:安检扫描1秒“搞定”且准确无误           在5月8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一台“特殊”的安检仪器颇受关注,它就是由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我国首台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扫描一下就能完成整个人体安检,人均约1秒,是传统安检仪效率的5倍以上。未来,类似这样的“合肥技术”,将犹如“科技护盾”让群众的生活更安全。           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迅速,得益于强劲的科研实力。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已形成由2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80多名博士、20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依托创新团队,共获批或受理专利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国际专利9项。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设备、国内第一台光学电磁场三维成像仪、国内首根单原子超级针、首套警用3D成像系统等。在这些领域开发形成的系列产品,带动了安检电子、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项目经过研发和推广,实现了较大产值,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比如“北斗射频及被动授时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年产多频多模天线数万套,销售收入3亿多元;合肥市城市高架桥健康监测系统能“诊断”并分析高架桥的安全,同时实时预警,可当高架桥的“体检医生”。           据了解,我市下一步将加速推进“平安合肥”建设,整合现有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覆盖全市的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管理应用系统。积极支持中科大、中电38所等单位申报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在合肥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管理与控制中心,争取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在合肥落户,带动相关应用领域转型升级及产业发展。           【更健康】           生物产业:“朝阳产业”强势崛起 亮点:国内外知名药企有望在肥建厂         生物产业未来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市场前景。合肥积极推进生物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推动,推进招大引强,促进本土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在生物产业发展中,我市重点推进续建项目8个,总投资27.9亿元,新建项目7个,总投资44.2亿元。其中,合肥天麦科技年产600公斤胰岛素原料和7500万支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项目、同路生物人血白蛋白等6个品种生产项目、普元生物肿瘤检测试剂盒项目等即将投产,预计新增产值37亿元。           目前,我市正加强在谈一批重点项目的跟踪对接,力争引进辉瑞、葛兰素、扬子江、修正、鲁抗等一批知名生物制药企业落户,一旦合作成功,将使得我市生物产业发展大大提速,在增强我市医药研发技术实力的同时,为更多患病群众带来健康的福音。           针对生物产业研发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我市将在“1+3+5+N”的政策框架内,梳理出扶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设立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扶持生物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