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15.07.2015  11:15

  备受业界关注的福布斯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合肥的名字不止一次出现。日前,经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论证,合肥高新区在1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8名,这一次,是合肥高新区首次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十强。合肥的创新实力,再一次得到实践的验证和认可。今年1-5月,合肥新增231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认定1.5家。

  合肥如何成就今天的成绩?云集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诱人的产业激励政策、不断自我加压的政府效能……我们不断寻找答案,也不断发现合肥带来的惊喜。

   制胜秘籍之一

  历时9年

  打造产业扶持政策“大体系”

  历经9年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完成了起步拓展到调整完善的“华丽转身”。

  在对新型工业化政策、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政策及自主创新政策的扶持产业发展的“四大”政策体系做出调整完善之后,于2014年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该体系由一个规定、三个办法和五大政策构成,简称“1+3+5”政策,其明确了四种投入方式,即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这些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这一政策出台对企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此,企业最有发言权。合肥国轩高科的“基于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兆瓦级储能项目”,在开展初期即得到了合肥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资助,有效解决企业研发经费问题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以“借转补”方式获补助资金273万元,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稳步向前,固定资产的大力投入,使公司产量逐步提升,去年产量较2013年上升4%。

  “对中央政策领会深,贯彻落实到位;合肥政策创新力度大,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去年中央督查组到合肥督查中央政策落实情况时给予的高度评价。

  再接再厉,合肥于今年年初对“1+3+5”政策体系进行修订,使之更“对口”企业迫切需求、更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修订后的政策强化了市与县(市)区、开发区政策联动,形成多层次、捆绑式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拓展了政策扶持渠道,增加了增信类产品等两种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方式;精简政策操作流程,针对“借转补”操作环节较多、资金下达慢、执行周期长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

  制胜秘籍之二

  重大项目落地开花释放巨大发展能量

  合肥历来注重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自从2006年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每年遴选40个以上投资体量大、带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专项调度,重点服务,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项目如:京东方8.5代线、长安汽车、TCL冰洗、合肥联想、中国南车、广银铝业等一大批标志性大项目都是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来到合肥并在这里落户、成长壮大。

  面对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情况,合肥计划全面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确保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0个以上,建成159个,投资增幅提升到15%以上,引江济淮、商合杭铁路、合安九铁路、合宁合安合芜高速公路拓宽、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期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都在合肥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同时,合肥还将瞄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方向,对接国家11个工程包、6大消费工程、3大战略、重大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等投资重点(“11+6+3+1”)。

  除了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合肥还注重对企业的“培养”,让它们在合肥的土地上发展壮大。从2014年开始,合肥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2000户企业、2000个项目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内涵式发展。

   制胜秘籍之三

  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合肥市科技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需要从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信息链上实现“五链融合”。

  合肥市通过搭建一批具有创新体制的平台,让技术与资本“握手”,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真正发挥生产力作用。

  合肥搭建了一批高端研发平台,以抢占制高点为目标,将研发、人才、产业、资本融合起来。诸如,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方式,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总投资达到32亿元。

  2014年全面启动一批新型产业研究院,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为目标;建设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致力于中科院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建设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建立首期3亿元公共安全基金;建设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由北大未名集团投资组建,以生物经济体系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

  合肥还本着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的原则,搭建了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家电、循环经济、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等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集聚研发人员1065名。“以新兴产业发展为引领,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支撑,以实体化运作为方向,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成为这些研究院的鲜明特点。

  另外,合肥还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科技超市”,提供“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