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以财生地”搭起致富直梯

23.12.2016  13:37
                     2016-12-23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本报讯 (记者 吴强华 洪曙光 特约记者 李新玉 吴成国)“吸纳从业人员18万人,带动31万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近日,记者从安徽省合肥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得益于土地集中连片整治,该市项目区农民就业和收入明显改善,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全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精准扶贫,资金是短板,土地是跳板。近年来,合肥市将土地整治与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既破解了资金短板,又大幅改良、增加了土地跳板。
        为保证土地整治资金需求,合肥市充分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创新市级融资平台,捆绑“第三方地块”,破解资金筹措、周转难题。市本级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市辖区重大项目融资,除市财政补助外,项目资金主要通过融资方式筹措,以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地块土地收益偿还。项目贷款已签合同28.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8.8亿元,其中2016年发放贷款3.92亿元。市财政还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33亿元,增加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项目资本金。
        由于折旧安置与建新地块上市存在较大时间差,资金周转困难。为此,合肥市将增减挂钩项目捆绑辖区内第三方具备上市条件的地块,将第三方地块上市出让净收益,先期用于拆旧地块的复垦安置,待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地块上市后,以其出让净收益归还。目前,市财政已返还2个捆绑地块周转资金共10.53亿元。
        资金短板的破解,为搭建土地跳板提供了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市总计投资约165亿元,实施重大项目28个,集中连片整治农田70万亩,整治后的耕地质量普遍提高0.5个等级,大大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以财生地”,农田质量、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90%,吸引了隆平高科、金润米业等大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入驻,吸纳从业人员18万人,带动31万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为农民搭起了扶贫直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