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三引一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管道

16.09.2015  12:02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合肥着力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融资体系,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管道,发挥金融引擎作用,将金融自身实力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内传递正能量,对外传播好声音,合肥日报今日起开设“金融引擎增动力”专栏,全方位宣传合肥金融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推动合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深入推进,合肥金融业步入加速崛起新阶段。合肥借助信贷资源、资本市场、引导基金,夯实地方金融基础,着力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融资体系,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管道,发挥金融引擎作用,将金融自身实力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为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持。

  引导信贷资源,持续扶“小”助“微”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最基层、最活跃的群体,在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呵护最活跃的“经济细胞”,合肥做实担保支持,着力填补小微企业获取资金时的“信用”和“抵押”两大短板,有效提升信贷这一小微企业融资主渠道的顺畅度。

  截至7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43.07亿元,同比增长13.45%;贷款户数94546户,同比增长17.33%;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2.5%,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关键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缺失与抵押难导致的担保难。为此,合肥立足合肥特色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构建特色融资风险屏障,解除银行机构后顾之忧。目前,合肥已经建立了市县区域和业务领域双覆盖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网络,并以市属金控平台下辖兴泰担保为主,打造实收资本10亿元的市级融资担保平台。

  此外,合肥还不断深化政银合作,建立1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为小微企业二次增信,大力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构建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可持续的新型合作关系。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底,合肥政银担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率先建立新型政银担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实现区域和银担机构“两个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新型政银担业务突破10亿元。新型政银担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342笔,金额达17.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针对小微企业抵押难、融资门槛高难题,合肥则通过创新设立大湖名城系列财政金融产品,打通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今年,合肥已先后设立大湖名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大湖名城·中小微企业政保贷、成长贷等财政金融产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未来3年,全市预计财政投入将达到11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406亿元,汇集500亿元资金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升级。此外,合肥还计划建立总规模60亿元以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小微企业信贷引导资金等,用于创业创新空间建设的财政投入将达到65亿元以上。全市各地、各银行金融机构、担保金融机构也将通力合作,围绕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应,不断推陈出新各类财政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更好发展。

   引接资本市场,为企业“加油添力”

  融资是保证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合肥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政策机遇,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全力推进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做大做强。

  近年来,合肥为民营企业搭建了不输甚至优于地方国有企业迈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通道,通过建立全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信息库,制定标准化的“金融+资本”培育模式,主动与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破除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差、资本运作意识弱等天然劣势。

  激发民营活力,助企掘金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已初具规模,既涌现出科大讯飞等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也培育了东芯通信等创新创业的潜力股。截至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5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8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十;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56家,居全省之首。

  此外,合肥还通过借力壳资源、财政杠杆、直融工具,畅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渠道。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合肥智能家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引发基金效应,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合肥还借助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平台,以招商项目落地和本地项目培育为核心,以金融杠杆为手段,统筹政府财政、土地、国企、上市公司壳资源来撬动社会财力和智力进入合肥。

  2014年,合肥设立涵盖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三大基金在内的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总规模22.71亿元。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以“打造中部股权投资基金集聚中心”为目标,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风口”,正全力打造基金丛林,加码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据了解,按照“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的思路,合肥未来三年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持续增资机制,完善与高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对接沟通机制,3年示范期内扶持百家以上优质小微企业。同时建立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服务业等产业的基金扶持体系,力争设立基金15支以上,基金总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形成比较完备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丛林。

  创新地方金融,增加资源有效供给

  得金融者,占尽发展先机。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必须有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业态。合肥市围绕建设长三角西翼区域金融中心的长期目标,通过招引并举,优选增量,盘活存量,着力实现金融“全牌照”,建成全功能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组织达到400多家。

  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与日俱增,而城市金融品牌化直接反映城市层次和国际化进程。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合肥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集聚区已入驻中、农、工、建、交等15家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后台项目,集聚灾备中心、后援基地、数字存储、呼叫中心等多种功能项目,并依此延伸各类中介服务、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处理等金融产业链,入驻项目总投资额约248亿元,带动就业人口超过10万,巢湖之滨已经成为中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明珠。

  随着国内金融业全面开放,金融业呈现综合化经营态势愈发明显,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金融市场上的新亮点。合肥抓住国资改革的有利时机,着力打造地方大型金融控股平台——合肥兴泰控股,在整合全市国资背景多类金融业态的基础上,增强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承载能力,积极拓展金融创新空间,增强全市金融产业竞争优势。今年打造的安徽首家纯国资互联网金融平台——兴泰财富,最快融资项目仅用时11秒,刷新省内融资进度新纪录。目前兴泰控股总资产已超过150亿元,今年已累计为地方中小微企业等提供100亿元融资支持,自身发展实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以金融市场的“无形之手”在实体经济领域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有可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亚平认为, “十二五”以来,合肥市投融资需求旺盛,产业转型升级、消费结构升级等,为全市金融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金融业已成为提升合肥城市能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更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推动合肥经济转型发展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合肥市立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构建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体系已经成型,有力推动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合肥在线-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