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气去年发生六宗“最” 罕见凉夏居排名首位

08.01.2015  17:53
核心提示: 2014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0.3℃,降水量偏多一成;出现了罕见“凉夏”,雾霾日数异常多,梅雨姗姗来迟,冬末低温雨雪多……今天上午,省气候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概括了刚刚过去的2014年的气候状况,回顾2014年全省气候特征,给出了6大气候事件。总的来说,利用气候年景等级评估,2014年安徽属较好气候年景。

2014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0.3℃,降水量偏多一成;出现了罕见“凉夏”,雾霾日数异常多,梅雨姗姗来迟,冬末低温雨雪多……今天上午,省气候中心召开 新闻 发布会,概括了刚刚过去的2014年的气候状况,回顾2014年全省气候特征,给出了6大气候事件。总的来说,利用气候年景等级评估,2014年安徽属较好气候年景。

1 去年全省属于较好气候年景

省气候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从气候年景的等级来说,去年安徽还算属于较好的气候年景。而2013年的气候年景就不如去年,考虑到2013年的气象灾害高发,气候整体状况不稳定,气候中心将2013年定为较差气候年景。

虽然整体 天气 不错,去年安徽省的气候也发生了几宗“最”。2014年,安徽省平均气温16.2℃,较常年偏高0.3℃。冬、春、秋三季气温均偏高,而夏季气温偏低0.9℃,为2000年以来最低。全省降水量1285毫米,较常年偏多一成,冬春夏三季降水接近常年,秋季偏多五成,为1986年以来最多。

去年我省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为:沿淮淮北及大别山区14.6~16.0℃,淮河以南大部16.0~17.7℃。与常年相比,除蒙城、固镇、蚌埠、滁州和安庆气温偏低0.2~0.6℃外,其他地区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淮北北部、江淮之间东部及西北部偏高0.5~1.2℃。冬季(2013年12月~2014年2月,下同)、春季和秋季气温均偏高,而夏季气温偏低,且为2000年以来最低。根据气候学四季划分标准,全省平均入春(3月11日)和入夏(5月20日)提早,入秋(9月28日)与常年持平,入冬(11月28日)推迟。也就是说夏天来得更早,冬天来得更迟。

此外,2014年全省降水量1285毫米,较常年偏多近一成,为2011年以来最多。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为:沿淮淮北652~1171毫米,江淮之间1000~1300毫米,大别山区和沿江江南1300~2144毫米。与常年相比,淮北东部、江淮之间中部及江南南部偏多一~三成。

2 罕见凉夏位居6大事件之首

2013年安徽省的6大气候事件之首是夏季高温,而去年却恰恰相反,我省出现罕见“夏凉”,却排在了2014安徽省主要气候事件的第一位。

盛夏(7~8月)全省平均气温为26.2℃,较常年同期偏低1.3℃,为1994年以来最低,其中蚌埠、铜陵、安庆和石台为历史同期最低。从逐旬演变来看,除7月下旬平均气温偏高外,其他各旬均偏低1.0℃以上,其中8月中旬异常偏低3.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此外,8月中旬平均气温也异常偏低4.1℃,为2004年以来最低,其中马鞍山、青阳、南陵、泾县和宣城为历史同期最低。

盛夏高温日数相对较少,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仅为9天,较常年同期偏少4天,为2000年以来最少。从空间分布来看,淮北北部和江南大部10-16天,其他地区3-10天,其中岳西和桐城仅为3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正常或偏多1-5天,其他地区偏少,其中 合肥 以南大部偏少4-15天。

夏末秋初(8-9月)多阴雨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5%,尤其是沿淮淮北普遍偏多1-2倍;全省平均降水日数32天,偏多11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淮北西部及江淮之间大部35-44天,宿州、灵璧、固镇等33个市县为历史同期最多。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江北普遍7-13天,其中涡阳(13天),太和(11天),阜阳(10天)和合肥(10天)4个市县为历史同期最多。主要阴雨时段为8月5-14日,8月23-9月3日,9月7-19日和27-29日,其中以8月31日和9月28日降水强度较大。8月31日江北有21个市县出现暴雨,怀远(117.8毫米)和蒙城(113.1毫米)大暴雨,怀远日降水量创本站历史8月极值;9月28日淮北11个市县出现暴雨,最大蒙城161.9毫米。

其他地方降水较多的时候,沿淮淮北却发生夏旱。年内沿淮淮北遭遇多次干旱,主要出现在1月、4月上中旬和7-8月,尤以7-8月的夏旱较为严重。

由于6月持续少雨,7月初沿淮淮北气象干旱露头并持续发展。受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叠加影响,7月7日开始出现重旱,18日开始出现特旱,至7月24日沿淮淮北气象干旱范围最广、程度最重,有14个市县达重到特旱。受台风“麦德姆”带来的降水影响,7月25日淮北东部气象干旱有所缓和,但对流性降水对干旱缓解作用有限;直至8月5-7日降水影响,气象干旱明显减轻,沿淮淮北大部转为中等气象干旱,仅涡阳1个站维持重旱;随后气象干旱范围出现阶段性波动,8月下旬沿淮淮北出现2次明显降水过程,使得气象干旱基本解除。此次气象干旱过程造成沿淮淮北大面积农田受旱,其中亳州、宿州等地受灾较重。

3 秋冬气候干燥雾霾天气增多

2013年全省平均雾霾日数达60天,为历史最多,以霾日数偏多最明显。而2014年全省平均雾和霾日数分别为28天和76天,较上年分别偏多8天和41天,其中以霾日数偏多最明显,为1961年以来最多。雾日数空间分布为:合肥以北大部、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在20天以上,其他地区不足20天;霾日数空间分布为:淮北中部及北部、江淮之间中东部、江南西南部超过100天,其他地区不足100天。由于秋冬气候干燥,雾霾天气频发,其中以1-3月和9-11月雾霾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

1月29日-2月2日,我省出现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下旬29-30日、2月1日分别有59、67和55个市县出现雾霾,皖南多个市县能见度不足50米。3月26-30日,大雾天气最为严重,有43个市县能见度不足500米,无为(50米)、固镇(40米)和淮北市(30米)出现强浓雾。受雾霾天气影响,全省高速公路多个出入口临时封闭,部分路段采取限速、封闭等交通管制措施,机场航班延误或取消,长江宁安铁路大桥水域临时禁航;3月30日沪陕高速六安段连发4起交通事故,导致10多人受伤。11月16-17日及20日,我省多个市县出现雾霾,灵璧最低能见度仅20米;11月20日,合淮阜高速大雾诱发70多辆车环追尾事故,2人死亡,十余人不同程度受伤。

4 梅雨姗姗来迟洪涝灾难变轻

我省江淮之间6月25日入梅,7月6日出梅,分别较常年偏晚4天和偏早6天;梅雨期11天,较常年偏少11天;梅雨量141毫米,较常年偏少43.2%;梅雨强度属于偏弱等级。沿江江南6月25日入梅,7月20日出梅,均较常年偏晚9天;梅雨期25天,与常年持平;梅雨量377毫米,较常年偏多10.8%;梅雨强度属于正常等级。

梅雨期内雨带主要集中在合肥以南地区,位置明显偏南。梅雨期共出现五次较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江淮南部和沿江地区,累计降水量最大桐城铜锣326.9毫米。5日有34个市县出现暴雨,暴雨范围为历史7月第3位;有14个市县出现大暴雨,范围之广为历史第5位。7月11-13日,我省淮河以南普降大到暴雨,累计降水量:江淮之间西部及沿江江南超过50毫米,有116个乡镇超过100毫米,最大休宁徽州225.7毫米。日降水量最大宿松129.8毫米,为该站历史7月单日降水量第五高值。

5 冬末低温雨雪多交通农业受影响

冬季(2013年12月-2014年2月)气味起伏大,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2月全省气温偏低0.7℃,出现两次冷空气过程(3-5日、10-11日)和四次雨雪天气过程(4-7日、12-13日、16-18日、24-28日)。全省初雪日期集中在4-7日,2月最大积雪深度:沿淮、江淮之间南部及江南西南部不足6厘米,其他地区在6厘米以上,淮北西北部、大别山区及江南中部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

2月4-7日、12-13日和16-18日为雨夹雪或降雪过程,分别有37、59、72个市县出现积雪,其中11、9、9个市县最大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9日凌晨6时许,安景高速东至往安庆方向10公里处因雪天路滑,发生一起面包车侧翻交通事故;12-13日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铜陵、六安2市4个县(区)9.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600万元。

6大气候事件

出现罕见“凉夏”

夏末秋初遭遇连阴雨

沿淮淮北发生夏旱

雾霾日数异常多,

交通拥堵危害大

梅雨姗姗来迟,

洪涝灾害偏轻

冬末低温雨雪多,

交通农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