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退耕还林后一样增收

20.06.2015  08:14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6月19日讯    

      (来源: 华西都市报)每年七八月份,是威远县新店镇邱安权最忙碌的时刻,在他占地两亩的果园里,紫红色的无花果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游客穿梭其中,尽享采摘乐趣。正是有邱安权这样的种植户,目前,威远县无花果种植规模已达5.3万亩,当之无愧是“中国无花果之乡”。其实,无花果产业仅仅是内江市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产业的“三大名片”之一,从1999年启动首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内江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准则,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麻竹、塔罗科血橙、无花果为示范的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截止2014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69.54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优先全市森林覆盖率增长9.6个百分点
      近年来,当雾霾、沙尘暴、泥石流等字眼高频率的进入大众视野后,环境保护被提上了一个新高度。说到底,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和谐发展。
      基于这样的总目标,内江将生态效应作为了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首要参考指标。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行适地适树,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实行针阔混交、乔灌结合、林草间作等造林模式。
      突出“馒头山”顶、城镇周边、通道两旁、塘库湖周等四大重点区域造林和后续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生态造林、景观造林和营造经济林,使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始终沿着“山绿民富”的方向推进。
      首轮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2.96%上升到32.56%,增长了9.6个百分点。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
      统筹规划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资中是血橙大县,也是国家塔罗科血橙基地,塔罗科血橙产量占全国90%以上。在新村建设中,资中县林业局将塔罗科血橙作为支柱产业,以个别村镇为基地,形成产业带,并辐射带动周边各村社,实现村民增收。
      这就是内江市将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一个缩影。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内江市新建了麻竹、杨树、巨桉、塔罗科血橙、柠檬、无花果、蚕桑等一大批林产业基地,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其中麻竹、塔罗科血橙、无花果是内江退耕还林特色产业亮丽的“三张名片”,具有基地面积大、特色独具、产业链相对完整、带动农户较多等比较优势,带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兴起。
 退耕还林在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1.74万亩退耕地还林、36.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6.3万亩后续产业种植业项目已见经济效益的面积分别为15.4万亩、12.9万亩、4.9万亩,年亩平收益分别为1106元、1447元、433元。
 项目投入着眼于退耕群众的长远生计
 为加快后续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内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要求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发展林下经济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针对工程项目区的实际,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等多部门的项目投入,积极建设林、竹、果、药、茶等后续产业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重点加大对退耕还林困难乡镇、村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程度地解决退耕群众的长远生计。
 据悉,从1999年启动首轮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4年底,内江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69.54万亩。
 程涉及5个县区、111个乡镇、1283个村,直接受益农户22万余户、人口80余万人。中央已累计投资9.8亿元。造林质量经国、省专业核查,合格面积保存率达98%以上。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绩属于过去,努力成就未来。新一轮退耕还林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内江市林业部门早已整装待发,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推动内江林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四川贡献力量。